用文字沟通是很困难的。困难在于,你的表达会打折扣,而读者的接收,又会打折扣。这样折上折,意思可能就改变很多。
就像上图所示。你的表达先写成代码,听众再解码。这个代码,就是文字。
这中间还要求读者全神贯注,要是同时在听音乐或者追剧,可能就看不懂你写的什么。同时还要求读者有跟你一样的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否则解码你的信息的时候,可能解成别的了。
因此你要很用心讲话。要想表达好,务必清晰地、准确地表达你意思,层层阐述,有理有据,直到说服对方。
换句话说,把要说的事情,一层一层地,娓娓道来。
如果一个事情用一句话说不明白,那就多句。那么每句之间,都要有关系。也就是前言要搭后语。
我把逻辑三部分(归纳,溯因和演绎)简化一下:
逻辑只有一种,它包含所有变相。那就是:因果。一件(宗)事情引起另一件。每个变化由前因而起。因果是进化。万物相互因果。
为了讲述方便,我们还是使用不同的名称,指称因果在不同环境的表现。在具体表达上,逻辑大抵就三种形式:因果,递进,和解释。
这三个大家一看就非常清楚,无需过多解释。但是表达时仍然会出问题。哪些问题呢,我们用例子讲。例子最实用。
常见逻辑问题1: 因果关系缺乏中项连接
举例:
因为我们公司的产品是一种集成机械、电子、软件、光学和医学应用的一体化医疗设备,使用复杂、操作的专业技术要求高,是一类高科技型体外诊断产品;并且,伴随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的技术革新,产品的升级换代更加频繁。所以,通过对使用我公司产品的顾客和潜在顾客的教育,能增加顾客对我们公司企业价值、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引导顾客认识我们公司的企业价值,提高顾客对我们公司品牌的识别力,增加顾客感知价值,增强顾客的购买或重新购买意愿。
你能否提炼一下中心思想?我们来分析一下。
这一段结构很清楚,一共两句。前面一句是因,后面一句是果。
前面一句是排比了两个原因,后面导出了4个结果。
但是你理解起来会有障碍,不是因为“果”太多,是因果关系不成立。不成立的原因在于,
1, 因果关系没对上
2, 后面4个果之间的关系没阐明。是递进,还是并列?
怎么就没对上?提炼其逻辑如下:
因为该产品是高科技且更新快 --> 所以通过顾客教育,能增加顾客的认可
中间缺少“中项”的连接,逻辑看不到。
什么是中项?
我们停一下,热烈欢迎今天主角,注视了我们两千多年的希腊大咖: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因为太重要,所以要上个图。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有很多理论,但我们今天只看最基本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三段论。
三段论很简单,一句话你就明白:一个命题(结论)是从另外两个命题(前提)中得出。
举例:(Barbara:《前分析篇》):
--大前提(原则):所有人(M)都会死(P)。
--小前提(特称):苏格拉底(S)是人(M)
--结论:苏格拉底(S)会死(P)
换成叙述格文就是:人都会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这里的三段结构是: 苏是人--人会死 -- 苏会死
这里‘人’是中项(Middle)(另外两个是大项和小项“苏”和“死”;每个项都要各出现两次)。由中项连接的“人会死” 是necessary premise,(符合一般原则的)大前提。
没有这个中项连接的原则大前提,亚里士多德就是在诅咒他的师祖了。
三段论有4格24范式,这个是最基本的全肯定第一范式叫Barbara.
三段论朴素之至,因为它是工具。我们日常用到的论证要比这个复杂的多,但是都是三段论的不同范式的组合,或者扩充义项。
因此三段论不一定能,也不必直接套用你的论证。我们用这个来理解逻辑的构成。
回到前面同学的例子:
因为该产品是高科技且产品更新快 --> 所以通过顾客教育,能增加顾客的认可
现在你已经很清楚问题所在了;这里找不到中项。没有中项连接命题,也就缺少大前提。
那正确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呢?试推演:
--大前提(原则):产品的复杂性(M)需要顾客教育(P)(使顾客充分了解)。
--小前提(特称):我们公司的产品(S)是复杂的(M)。
--结论:我们公司的产品(S)需要顾客教育(P)。(再接递进逻辑:从而使他们了解全面性能,继而增加顾客对我们公司产品的认可度。)
这个范式满足24式中的Darii(All-1), 因此具有有效性。这就找到了中项,就是“产品的复杂性”。原文缺乏的大前提是:产品的复杂性需要顾客教育。
这是东方语言里逻辑最常见的问题:从一个事情推出一个结论,推理过程缺少必须的大前提。
这样的不完整推论在一篇文章中积累多了,信息传递就断层,同时会造成对论证严谨度和准确性的质疑。
中国人是顶聪明的,这些看似浅显简单的逻辑讲起来都算是小儿科了。话说这么直白还有什么意思?不言自明才有格调。
那不行。既然要说事,那就说清楚。学术圈有自己的规则。那里不要任性不羁的令狐冲,不要飘忽不定的神雕大侠。那里需要的是一丝不苟,“要打第五式需要先从第一式依次打过去才知道”的,老实但是扎实的郭靖。
常见辑问题2:转折关系不成立
转折也是因果关系。同样用三段论可以解释,只是它的“项”不是全肯定,而是肯定与否定混合型(特称肯定或者特称否定)。比如24范式里的Bocardo (MoP, MaS; SoP),或者Camestres. 同样要找中项和大前提。
看个例子:
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EAP 的引进十分重要,但是鉴于国内 EAP 发展的落后程度,怎样将 EAP 进行推广和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这个小型论证中,看不到原则性大前提。逻辑不成立。不知道为何“推广和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唯一合理的解释是:
“引进”是“推广”和“开展”之后的第三步骤。
但是又不太通。所以也没法改,请这位同学看到后,结合上面的三段论的模式,自己改改试试。
常见逻辑问题3:非因果,非递进
递进是用并列的形式排比论据,加大论据的分量,从而加强论证的合理性。比如:
70年代末的开放国门,引入丰富的国外物质产品。同期的经济体制改革鼓励个人致富,家庭可支出收入大幅上升。其次,紧跟其后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大部分中国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庭投资和父母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因此,70年代末的同期三个大变革造成中国的千禧一代(80后)物质环境空前丰富 (RX, 2016)。
递进的逻辑在于并列的论据均指向最后的结论,每个论据都与结论的主语(主项)和谓语(小项)有着直接关联。比如上面的:国外产品丰富;家庭收入上升;独子的消费权, 都直接关联到“千禧一代的物质环境”“空前丰富”。
如你所料,若缺乏关联,逻辑不成立。论据和结论不存在,同样不成立。即,论据,结论,关联,三者必不可少。
再看一个例子:
研发投资是提高生产率和发挥创新驱动效应的重要途径,研发投资也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核心竞争力是提高企业绩效的驱动力。
这一句就看不懂。原因在于逻辑不成立:既不是因果,也不是递进。无法产生结论。
非因果:三个短句,前面两个都是小前提,没有大前提。分不清中项与端项,无法得出其结论。因果关系不存在。
非递进:该例子前面两个是递进,主体是‘研发投资’,但是与结论第三句没有关联。没有“关联”,递进逻辑不成立。
再啰嗦一遍,论据一定关联到结论。因为还有种逻辑问题是:假逻辑。
4:假逻辑
有些论证内容没有逻辑关系,却有好看的逻辑连接词。这种我叫做假逻辑。
也就是不知从何谈起,前后言语不搭,突然收尾出结论,因此…., 所以….。
摸不着头脑。很容易出戏。
常见逻辑问题5:命题不够支撑结论
我们来看一个三段论的范式Felapton (MeP, MaS; SoP):
大前提(原则):所有花(M)都是植物(S)
小前提(特称):没有花(M)是动物(P)
结论:有些植物(S)不是动物(P)
换成白话:花都是植物,而没有哪种花是动物,所以我们说,有些植物不是动物。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很好笑?what? 这需要论证吗,那还用说,
所有植物都不是动物啊哎呦喂!(捂脸)
且慢。
你说的对,依据常识,所有植物都不是动物。但是、在这里,在上面这个论证里,你的已知前提命题只是:没有花是动物。你并不知其他植物,你的命题只是‘花’。换句话说,
在这个已有论证条件里,你没有证据证明“花之外的植物不是动物。”
我为什么说这么多,是因为很常见这种论文情况:论据不足以支撑结论。
比如例子,
我在知网看了近年多篇文章,都在讲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影响。但是空气污染对汽车性能之影响,业界尚无研究。因此,我的这个调研将开创性地…..
有没有很眼熟?跟上面你大笑的植物花的例子一样,论据(命题)不够支撑结论。
以你已知的命题“知网看过多篇文章”,无法得出“业内尚无研究”的结论。
不止是武断,而且很有可能你以为的开创性研究早已被人研究过,那你将浪费掉你的时间。
同样地,在你做出一个断定性的结论的时候,你要反复斟酌自问,是否已经考虑过了所有可能性,包括了所有情况,有没有例外?
学术性写作不是散文,不要煽情,杜绝随意。它是说明文。
既然要说明,就有理有据地,前言搭后语地,娓娓道来。你说的清楚,又有道理,别人怎么会听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