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期而遇
本来周末这天,家里已经安排由我一个人在家带娃,早上怀着忐忑的心情准备接下这棒重任。
这时候,媳妇收到个电话,说她们约好一块儿去《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一位朋友临时有事不能赴约,她们正在犹豫怎么办。
突然,媳妇把电话拿开一些,转头问我去不去?听此建议,一下子如释重负,立马答应了,成为光荣的替补成员,顺带着俩娃,一路向东,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生活就是这样,计划总是跟不上变化。
一边还没从上一个单独带娃的忐忑中缓过神来,一边就来到一个从来没有查过攻略的旅游目的地。
检票被拦
在这之前,只是知道有这么个地方,至于它是什么,应该怎么玩儿,脑袋里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我们一行四个大人、两个小孩儿,出示完行程码和健康码,就拿着四张票开始排队检票入场了。
谁知道,被检票的拦住,说我们家大娃需要补票,因为这里规定身高超过1米就要买儿童票了。在给还没上小学的大娃补了张票之后,我们就顺利进入这个幻城了。
入口玄关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绿油油的玉米地。哦不,原来是被砍过一次的高粱地,一股清新的田野的味道扑面而来。
走了大概两三百米,才走到这座幻城的真正入口处。
那是一面让人一站到它前面,就会感觉自己很渺小的巨大的黄土墙。黄土墙中间错开了一个缝隙,就是入口大门了。这个场景就像传统北方院落里的玄关一样,游人们从此一闪而入。从空中看的话,应该就像是在游客队伍中间打了一个斜杠。
先来到一个空旷的大广场,在城市的混凝土森林里呆久了,遇见这种地方总是感觉特别心旷神怡。
环顾左右还各有一个亭子,它们的建筑形式差不多是一个模子。只不过,左手边的亭子是传统的古典样式,红色绿色黑色,叫“坤台”;右手边的是现代式的钢结构,纯灰色,叫“乾台”,上面还有几只麻雀在叽叽喳喳地来回穿梭。
古典和现代的对称排布,造就了一派古今对话的气场!
家乡、勿忘
接着往下走,进入了另一个在空间尺度上和刚才相类似的广场,但是整体色彩感很强烈,满眼只有一个颜色——土黄色,再加上头顶的蓝天白云,仿佛进入了豫西的黄土高原,映射了我们中原大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脉络,经历着岁月,饱含着沧桑。
身边游客的声调突然变高,还此起彼伏,一个说“看,洛阳在那儿”、一个说“看,南阳在那儿”……哇哦,四周的墙上镌刻着我们河南每一个城市的名字,连乡镇的名字也一个都不少。
在上面也找到了俺的老家,很开心地让娃娃们跟它拍了张合影。
正中间还立着一个方形的残柱,上面写着:
您从这里离开
您去向哪里
请别忘了
河南的土
字没几行,读着很短,却很扎心。
曾几何时,河南人跟美国的德克萨斯人一样,在国内被各路媒体黑的体无完肤,仿佛每一个河南人都天生有问题,甚至,还流传着种种的无厘头的笑话,让我们河南人颇感无奈、脸上无光。
在这里,却嗅到了浓浓的乡愁和大写的自豪,大家纷纷和自己的老家合影,也争先和“我是河南人”这五个大字进行合影,可谓是扬眉吐气了一回!
吃吃逛逛
走着走着,感觉累了,随处都能找到干干净净、造型各异的桌子和椅子,坐着歇着聊聊天,顺带吃点儿自家做的野餐。
路边的小吃铺子虽然没那么多,但是在你饿的时候也能很方便的找得着。
卖有小姐姐现烤的“只有河南”华夫饼,还有小哥哥烤的香肠,市面上的饮料也都有售卖,还有热水免费供应。商品的价格都是市价,售卖的过程也很贴心细致。
最大的能量补给站,就是位于整个剧场中部的“地坑院”。
具有河南特色的各种小吃,应有尽有,看着流口水,恨不得全部都试试。看起来包装很小,但是基本上一份也就吃饱了,而且真的确实好吃不贵。
吃完乘扶梯上二楼,还能逛一逛曲径通幽的棉花地,顺便消消食儿。
整个剧场内,建筑、小品、绿化的设计考究、精细、品质,随着一天中光影的变化,也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色,基本上处处都有小姐姐们在拍照。
还有什么?
到这里,你可能觉得这就是个高端景点嘛,没什么多特别的啊?
没错,我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除了品质化的场景、好吃不贵的美食、亲切可爱的工作人员外,它还有一件一般景点拿不出来的法宝——剧场,而且是3个主剧场和18个小剧场。
由于其他主剧场听起来有些悲情,亦或有枪战等少儿不宜的场景,我们就选了《幻城剧场》。
临近演出的时候去排队,人流还是有些拥挤,一列队伍排成了四列。排到我们的时候,我带着大娃一人一票检票进场。
大娃刷完票,顺利进去了,我的二维码刷完,正准备进去的时候,一个大妈直接闯了进去,进去了还一直说她的票被她朋友带进去了,她要等她朋友送票出来。
关键是,她已经入场了,但是用的是我的票。就这样,我被挡在了闸机外,瞬间有些火大,没票可以先在外面等啊。这时候,检票小姐姐火更大,说你没票等会儿进呗,现在这一票一档,你抢进了,让人家怎么进去啊?
等了两分钟,来了个工作人员给刷了下工作卡,我就顺利进入剧场了,而那个大妈也被请出了场外。
这是一个扇形的剧场,据说可以容纳3000人,确实不小,舞台上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道具,看着像是一座座的传统建筑。
在等观众陆陆续续坐定的时候,剧场内还一直放着让人安静勿躁的音乐,缓解大家等待的焦虑情绪,也让我忍不住做了几分钟的冥想。
唯一的遗憾就是,剧场这么黑,我却为了方便、为了耍帅没有带正常的眼镜过来,而是戴着个近视墨镜,看着所有的东西都被自动加了层黑色滤镜。
好戏看场
终于,好戏开场了。
节奏由缓到快,一步一步地调动着人们的情绪起伏。这个演出跟平常看的话剧最大的不同,是它更具有完整性的,整个舞台的布置、升降的道具、屏幕的设置都是为了配合这一个演出所设置的,整体上浑然天成,主题感特别强烈!
看名字以为是小四的幻城,看介绍以为是上下五千年的主旋律演出,看完之后我只能感叹,幸好我戴了个墨镜,因为有那么两三个瞬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要不是娃娃们坐在身边,估计都忍不住要哭了!
而我的另一半说,她看哭了三次,并且,她还不是河南人。看来,这些传统文化和地域无关,而是已经深入到我们的脑髓、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遇见合适的场景和话语,就会激发出深刻的共情!
三个瞬间
就讲讲其中的三个瞬间吧。
第一个是武则天修建明堂之前的祈福仪式。
往常在电视剧或者电影里,看到的那些宏大场景,虽然也很震撼,但是往往那些视觉效果的维度限制在二维平面上,也和我们自身存在着距离感。
而这个祈福仪式,是真真正正的几十位演员在现场近距离的表演。
他们穿着唐朝的服饰、做着祈福的动作、念着唐朝的祈福语句,配合着舞台上的亭台楼阁,在声光幻影之间,仿佛有那么一瞬间,真的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么一点盛唐的光景,也理解了“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感,要比在电视上看的、在书本中读的、在博物馆中参观的那些,多了一份活生生的真真切切!
第二个是宋徽宗让张择端绘制清明上河图。
这个历史书上已经是负面人物的皇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让人对他产生什么好感。
然而,单论他在艺术上的造诣却千古流传。
比如他自创了“瘦金体”,创立了皇家美院,培养出张择端、王希孟这些名垂青史的画师,分别留下了“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连他自己也留下了大家基本上都在网络上见过的“瑞鹤图”,他还将书法、印章引入绘画,以及督促出一直被仿制、从未被超越的汝瓷等等。
非常具有戏剧性的是,有这么一个小场景。
清朝嘉庆帝兴高采烈地准备在宋徽宗的这张“瑞鹤图”上盖上自己的印章,被穿越回来的宋徽宗看见了,痛心疾首地叱责他们这些没文化的皇帝乱盖章,章上的字还那么丑。
联想到嘉庆他爸——那个据说写了一万首诗的乾隆皇帝。到现在,曾经藏他那些诗的箱子里早已空空如也,而那个箱子反而还有些美学价值被流传了下来。
到底什么是最有意义的?或者说,最有价值的?
千年之后,谁还记得某年某月某日谁谁谁中了进士,谁还记得某年某月某日谁谁谁当了王侯将相,谁还记得某年某月某日谁谁谁家财万贯。
然而,那些对技艺的极致追求,那些对美学的极致创造,那些对文明的极致丰富,穿越千秋万代,被赞赏、被称颂、被敬仰!
第三幕就是这些所有演出的高潮。
在此起彼伏的每一个小场景里,帝王、诗人、艺术家、平民都拉开了一个小小的卷轴,写着“你们还记得我们吗?”
瞬间激活了不同历史时期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的投影,心中立马波澜壮阔!
正在感慨万千的时候,司马懿跳了出来,吐槽道“演了半天,怎么没有我?哼!”,曹植也跳出来了,李师师也跳出来了,屏幕上立马挤满了没出场的那些历史人物。
没办法,文化积淀这么厚,名人这么多,又能怎么办呢?
再来一次?
除了主剧场外,我们又去看了《光与影》、《老库房》、《下沉岁月》,没有一个不给人带来精神愉悦的,都是豆瓣8分以上的水平。
吃完晚餐后,本想继续观看,考虑到回程较远,也被俩娃耗干了精力,只能提前打道回府了。
特别是《下沉岁月》,人家手册上写了“1m以下儿童谢绝入场”,然而我们没有看见,直接进场。进去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个没有座位的剧场,全程站在栏杆旁往下看,我们俩只能一人抱着一个娃看完了这场剧。
最后,行走在大气磅礴的灯光布景中,心有不甘地迈出了出口,留恋不舍得的回家了,但是,我们都知道,以后肯定还要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