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和小伙伴就微信红包和年味进行了讨论。成稿如下,抛砖引玉。
我首先感慨一句,自从有了微信红包我们家里个的压岁钱,再也不能压在枕头底下了。
下面在进入正题前,若要剖析这个辩题,我们就要回顾一下过年的由来和发展历程,家里有老人的可以去问问。过去人们想象,有一只叫做年的怪兽,年食人和牲畜,年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到人类的聚集地来一次,人们把年每来一次称为一年。后来人们发现年害怕红色和响声,于是人们就将红纸贴在门前,用火烧竹子来驱赶年,这就是过年的由来。由此衍生出来的,年二十三祭灶神,年二十五接玉皇、二十六洗福禄,以及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微信红包的前辈——压岁钱,都是包含了从古至今华夏儿女对于希望获得天神庇佑的希望和相互之间美好的祝福。而这些非常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活动汇聚到一起也就是我们口中的年味。
微信红包加速了“年味”习俗的消失,减少了年味。
中国民俗调查报告中提到压岁钱,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人们相信除夕这天,由于阴间的鬼都到阳间来吃羹饭了,为了防止小孩受到鬼的侵扰,便在他们睡觉后,把压岁钱放在枕头下。简单是说压岁钱就是一种护身符性质的物品。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把不相信也不需要过年中的种种习俗,我在开把始提到的祭灶神,接玉皇、洗福禄做的人也越来越少,习俗中的环节少了,年味也自然就少了。相对应得,人们也越来越少的人相信压岁钱的辟邪功能,只是由于一直没有一个更为便捷的替代品出现,所以压岁钱的整套习俗和流程长期的在社会中留存。即使在5~10年前,晚辈们拿到压岁钱依然需要延续把钱放在枕头底下的仪式。而每一个家庭的小仪式,都是微小的延续我们的“年味”,然而随着微信红包的出现则迎合了人们对护身符需求越来越低这一现状,同时通过减少全人民压岁钱的环节加速了减少了“年味”。据悉,2016年微信红包共发出了80.8亿次,也就是我们全国上下少了80.8亿次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曝光机会,年味也就自然减少了。
微信红包不仅因为仪式的精简减少了年味情景感专属感。在过去虽然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但是人们依然每年都期待着每年专属于春节的红包。因为大家期待由红包所带来的特殊情景和专属感。而微信红包却让,专属于过年的压岁钱,变成了和平时一样的微信红包。年味情景感专属感当然无存。
综上我放认为微信红包减少了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