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柏路被炽热的太阳烤着,走在路上,微微抬头,用手挡了迎面而来的热度。天空有些混沌,看不清蓝色,云的影子也模糊。站在夏季的尾端,不同于往年,今年的夏是在异地遇见。不免有些感怀隔了一千九百多公里的土地了。
我的家乡在黄土高原上,风吹落了一季又一季的树叶。唯一不变的是坐落在村庄里的窑洞。近年来,家家户户开始盖新房,也有人搬去城市。窑洞变成了老屋,许久不住人,老屋的周遭杂草丛生。在墙角的缝隙里,那些草孤独的生长,像藏在村子深处的魂魄。陪老屋一起守候着,等待着。枯荣有序,来年的风吹过,草儿也就复活了。老屋在四季更替中越来越老,披上了岁月的皱痕。
只是,老屋的故事,像村边活了许久的树,根深深地扎进土壤。像深沟不停歇的小溪,支撑几辈人的生活。
记忆之始,就是窑洞。外公对窑洞有极深的眷恋。他拒绝了舅舅搬到敞亮的平房的建议。周围的邻居都渐渐搬走了,我问外公为什么不喜欢敞亮的大房子。他摸着我的头说:“因为爷爷舍不得。”是啊,这里是他曾经一个人用锄头和铁锹挖掘的家,滴落的汗水将他所有的心血都融入了老屋。
冬季不冷,夏季凉爽。在寒冬腊月里架一个火炉子,在骄阳似火中躲进阴面的屋子。寒暑更替,老屋未曾亏待过我们。
直到去年,太奶奶去世,外公拿了把大锁,锁住了沉重的木门。住进了一直闲置的大房子。周末放假回家,才知道外公已经不住那里了。
太奶奶的坟墓留在了老屋旁边的麦地里。新房离老屋不是很远,站在大门口可以望见原来的烟囱。有一次,我看见外公背着手,站在门口,眼睛望向前方,好像在沉思。我似乎明白了外公突然搬离的心情。暮色四合,外公的背影显得佝偻。
原来,慢慢变老的不仅只有老屋。
村子里的夜不似城里的灯火通明,像巨大的翅膀遮住了头顶,吞没了所有光亮。外头,不知名的鸟叫声划破了寂静,声音凄厉。只是不知道,是在悼念亡灵,还是让生者与逝者沟通。
我很小就知道有太奶奶,她也一直住在窑洞里,她不喜欢热闹,太爷爷很早就去世了。太奶奶这些年始终不愿意和外公一起住,一个人守着一间屋子,就像守着回忆。小时候,我有时会看见她坐在那扇破旧的木门前晒太阳,外婆也会叫我去给老人家送点吃点用的,那个时候,外公的其他弟兄也常常让家里的小孩去给太奶奶送东西。即使一个人,这些年也过来了。
当我转学去城里读书时,就很少回到外公那里,很少见到太奶奶了,外公在电话里说,太奶奶这几年记性越来越差,所以不管她执拗,外公和外婆把她接来一起生活。耳边传来“嘟嘟”的声音。我握着已经挂断的电话,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着外公在电话里说“人老了”的叹气声,想起小时候给老人送东西时,她总拉着我的手。很多事,也就像电影在脑子里重播,高三的大周末,我坐车回了老家。
太奶奶弥留之际很少言语,我看到她时,她有时会小声问我是谁。每次我都欲言又止,外婆见了总是会给她解释很多。太阳一出来,她就要坐到院子里去,外婆怕外面风大,让外公搭了一个简易的帐篷,挡了风。
时间终究是带走了年迈的她,没过几天。太奶奶过世了。外婆说,那天太奶奶很平静,院子里阳光很好。
高考结束,我去过太奶奶曾住过的那间窑洞,墙上俨然有了裂缝,墙角有一张照片。我拿去问外公,才知道是太爷爷的照片。外公说可能是后来搬东西不小心碰到了地上。外公将发皱泛黄的照片摆在了太奶奶的遗像旁。我想,在太奶奶没了记性以前,她一定常常看那张太爷爷的照片。
一年又一年。村子里尽管没有不老的碧水青山,没有花开不败的春天。但它有一眼望不见边的麦田,麦田里凸起的坟头和周边长出的新草。以及夕阳西下时老屋烟囱里冒出的缕缕炊烟,这些,都是存在过的故事。
老屋老了。可是一直存在着。在杂草丛生的荒芜中倾诉着自己的故事。又一个夏季,故乡又会是何种姿态呢。
揣着一颗归魂,带着一路风尘。我想,不管多远,都一定听得见老屋在不停歇的讲着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