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看过余华的一部作品,只知道根据他的《活着》翻拍的电影是中国行业里少有的艺术品,1960年出生的他和1996年出生的我,却因为《许三观卖血记》而相识。
每次需要钱的时候,许三观就去卖血,让我想起自己刚上大学时说的“学分不够,献血来凑”,(因为献一次血,可以加五个学分,虽然我至今未能成愿)。原来打倒生活的不是梦想,而是贫穷。从小就丰衣足食的我无法想象那个年代的人是怎么过日子的,那个可以摧毁人的肉身甚至精神的年代,还有每个人都插一句的闲话,这些都比如今网络上的黑粉攻击更可怕。那时候的人怕自己成为话题中心,而现在的人巴不得自己一夜爆红。那个虽然黑暗无助的年代,却比现在少了许多的浮躁气息。
许三观是善良的,他不像何小勇,没经明媒正娶就和许玉兰发生关系。虽然我没看懂到最后,他的大儿子许一乐到底是他的还是何小勇的,但是不重要,许一乐从心底里认定了许三观是他的爹,而许二乐和许三乐吃的面条,许三观也给许一乐补上了,许一乐也是三个孩子中间最像许三观,最爱许三观的。许三观卖血卖的最多的一次,也是为了许一乐。或许许一乐本来就是许三观的孩子,关于何小勇,可能只是人们闲出来的无聊八卦。
每次卖血,我都忘不了许三观从前辈那里学来的“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这是对自己苦日子的一种回报,许三观最后一次没能卖出的血,就是为了再吃一次炒猪肝,再喝一次温了的黄酒,这一次,他想为自己,但是他老了,不要他的血。但他也有钱了,许玉兰带他去吃了好多炒猪肝,喝了好多黄酒。他终于不必再去卖血,以后也不需要了。
我庆幸看到最后许三观没有因为卖血过多而死,但时代还是那个时代,血留在那里,生生不息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