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早报新闻说:知识付费平台“量子学派”获得5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自2016年左右“社群+”生态圈已进场,学习社群也充斥着我们周围。渴望摆脱焦虑和收获成长的我们都是如此迫不及待的加入学习社群。
看看自己,这一年加入的社群真不少:混沌大学、薄荷阅读、量子学派、智库学习圈、自控营等等。
回顾下自己加入几个学习社群的想法和心得:
一切源自自己开始想读书和学习的计划。原来好像90%心思一直铺在完成工作,高效的时间去完成还算比较繁重的工作,以此收获2天的休息。周而复始的消耗着自己的时间。
2015年开始,每天工作之余我就会在想一直这样吗,虽然从金钱看还算有收获。可是未来呢?于是开始每年计划安排10来本书籍阅读,定期阅读比较符合自己口味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喜马拉雅收听几档节目。虽然依旧日复一日,但明显觉得自己知道的东西再变多。
2016年开始加入了混沌研习社的学习,至今仍认为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平台,也去过几次现场。但是我一致认为学习是一个非常私人的事情,要静静的学习慢慢的悟,所以对他们混沌大学同学那种疯狂和执着还是没有很好的融合。后来我想了想,我的心态是完全学习的心态,而同学习的人群中更多的是创业者,他们需要的在收获想法、方法的同时互相碰撞,整合资源和信息。哦…..醒悟过来,我就是我跟别人的差距。但是我始终觉得在这里面听听课对自己的知识面拓宽,看待事情的观点、理解问题的全面性上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2017年加入学英语加热薄荷阅读、自控学习营、量子学派和优势计划熊猫学院的学习,当然也购买了一些智库的直播课程,以及看到人家画画、做扇子、插花也跃跃欲试,参加了几期瞎逛逛的兴趣社群班。总体来看,自己的目标还是比较单一的主要是多读书,拓宽下自己知识的宽度。
比起一般的读书营,量子学派、熊猫学院和薄荷阅读,一个是自然科学阅读计划,一个是偏人文社科,一个是英文阅读,都会前期给你做个测试。预先了解你在这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再帮你推荐学习计划。当然目标还是在于社群运营,因为毕竟都什么书只要你喜欢的都还是有用的。
想起上次去一次线上听课,边上同学来了一句,都是一群4点钟就起来的焦虑的人呀。真真是“越努力,越焦虑”。书读的那么杂么真的有用吗?读书做加法,但是要去再自己专长修炼上,加强自己优势修炼。这也是前面提到的熊猫学院阅读制定就是“优势计划”。中国教育也开始进行思维调整:个人的发展补每个人的长板,塑造专才;而团队塑造配合才是取长补短。
附:“社群+”生态圈运营学习思考
“社群+”模式是在供给端产能过剩,供过于求,需求端消费升级,刺激乏力的市场环境下,帮助产品与定位客户的“捷径”,实现供给量和需求量两端的匹配。
也是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追求的是个性化的产品、满足模块化的需求需求。用户对产品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用户不需要钻头不需要孔,而是要钻个孔,把画挂上去。社群的兴起正是通过个性标签的产品来获取用户,用户认同产品背后的价值主张,而对产品有较高的认同感和粘性,容易形成“粉丝”群。
社群+商业模式主要围绕:如何定位社群功能和产品?如何吸引新人加入?如何把用户转化成粉丝,如何激活现有粉丝的活跃度和参与感,粉丝如何进行商业变现?
“升维思考,降维攻击”——在社群运营的几个要素中,产品是一维,服务是二维,社群是三维,平台是四维,生态是五维。所以,要想对社群产生降维攻击,前行的方向一定是在社群的基础中搭平台、建生态。
社群的本质在于连接,不仅仅是人的聚合,更是信息、产品、服务、内容、商业等连接。随着自组织社群背后粉丝的成长和兴趣转移,个体独特性和个体从众性两者不断地动态混合,单纯靠内容和商业来维持社群的正常运转很容易陷于停滞期。因此,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出新的内容和更丰富的商业形态,包括社群+公益等,才能真正持续的凝聚一群人,满足永不停歇的人性追逐。所以,将社群和生态连接,是社群组织呈指数级成长的必经之路。
下面分享一个五维读书思维模式,书类型与你思维层次、人群特点对应的模型:
你是哪一个层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