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在给五年级二班学生上道法课的时候,讲到《读懂彼此的心》一课,是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我在问学生们在和家人相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和困惑,有两位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一个说自己在家里没有说话地位,另一位说父母吵架,会朝自己发火。听到这两位学生的回答,我们不难想像他们在家时的生活状态。这两位孩子可能在家里就不受重视,不被关注,而且得到家人的可能也是很多负面的评价。第一位孩子长的人高马大,体育也很优秀。但是你上课提问他问题时声音却很小,语言表达也很不好,我想这跟他在家里没有机会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做老师的就是要陪伴孩子的成长,看到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去帮助他们成长。
在后来的课堂环节,我让这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扮演家长和孩子的角色,在交代了一些人物背景后,让他们谈自己的感受,能够更好的体谅双方。我也想在课堂上能调动孩子们真实的生活体验,让他们能看到更多的角度更多的面,调整他们的认知和感受。
教育,就是让知识在孩子们身上开花结果。
(二)
这个学期由于自己教了五个班级的道法,而且自己一向对记人名有困难,记得慢,忘得快。所以这个学期直接就不敢去记人名了。但是不记得学生的名字总感觉与学生之间有些隔阂。平时上课时偶尔能叫出几个学生名字的时候,其他同学就表现出很羡慕的样子,会小声说着看吧老师认识你。这个时候我是很惭愧的。
尤其在给六年级一个班上课的时候,这种距离感就更强了。今天上课时,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学生有这种疏远感,其实学生对我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都没有这种亲近感,何来信其道。老师毕竟要长于学生、知识经验都比他们丰富,更应该起一个带头引领作用。应该主动先去亲近学生,学生才会亲近老师,这也是老师应该交给学生的另一种知识。
扪心自问,我虽然感觉自己热爱教育事业,好为人师,但是我对学生好像没有做到那么热爱,我在学生身上下的功夫真的是还不够。如果老师与学生之间是情感上的隔阂的,那么知识也可能不会很好的传递过去,到达学生的内心。
老师应该先建立与学生之间很好的情感链接,然后在这条纽带上再去传送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