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过好这一生。那么,什么才是值得过的良好生活?一句话来概括,良好生活就是着眼于品格提升和有所作为。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活,良好生活也就是去过一种自我实现的生活。
接下来,我将从事实与价值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幸福与快乐的关系阐述如何过上良好的生活。
事实并不等于价值
我们都知道,因为秦国攻陷了楚国,作为楚国的大臣屈原选择抱石投江,以身殉国,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出屈原的殉国就是因为楚国的沦陷吗?也就是说从“是”就能推出“应该”,从事实就能推出价值吗?
并不能!秦国攻陷楚国是事实,但我们并不能据此推断出屈原应该以身殉国,屈原以身殉国是他自己的选择,是他自己价值的体现。当时楚国灭亡,不少楚国人还是该干嘛干嘛。由此可见,由事实并不能推断出价值。
事实与价值的分离,也被称为休谟的铡刀。休谟所处的时代,普遍认为由事实就能推出价值。比如“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由欠债就能推出还钱。但休谟通过不同的论证,提出事实本身是“是什么”,并不能推出应该怎样。欠债这一事实并不能直接推出还钱这一结果,他们之间存在一座桥梁,这个桥梁就是我们普遍认同的道德。我们努力过上一种道德的生活,是因为我们愿意让自己的生活追随某些价值,我们相信这样做是对的。而不是因为了解到了某些事实。
如何克服知与行的分离?
理想的状况是知与行不应该分离的。但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知而不行。比如,我们明知道不能暴饮暴食,但遇到美食时,还是控制不住。我们知道运动和锻炼很重要,却常常迈不开腿。我们知道早睡早起是健康的习惯,却难以做到。为什么我们知而不行呢?
1.意志薄弱。
知而能行其实是需要做出一番努力的。正因为我们意志薄弱,常常难以持续地付出努力。
2.知而不能只是知得浅。
知可以分为浅显的知道和深刻的知道。
浅显的知道也称为“见闻知道”。比如,品德课上,我们学习了见义勇为这一概念,知道了见义勇为,当别人遇到危险时要挺身而出,主持正义,考试中,也知道选择见义勇为。但真到真枪实弹时,却难以做到。
深度的知道也称为“德性知识”。也就是把“知”变成品格特征的一部分。只有当知识不再是你的身外之物,而变成你切身感受的东西,变成你的品格特征的一部分,才能实现知行合一。
幸福与快乐的关系
幸福就是快乐吗?追求良好生活就是追求快乐吗?
磕药、暴饮暴食带来的一时快乐并不是幸福。
幸福=恰当的快乐。
幸福不应该是低级庸俗的快乐,而应是放弃眼前短暂的快乐,追求某种更具长远意义的快乐。
因为低级庸俗的低品位的快乐,往往处于毁败与伤残之中,不与任何健康的整体相联系。比如无节制的饮食,欲望的放纵。
幸福是高品味的快乐,与健康洋溢的整体相联系。
幸福相联的恰当的快乐是自然而然涌现出来的,是一种伴随物。想想参加比赛获奖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但比赛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努力追求幸福,而是把目光聚焦于当下,全身心地投入。幸福伴随着赛后荣誉的获得,自然而然涌现出来。当然,即使我们没有获得荣誉,一次比赛的经验,一次战胜自己的历程也能让我们感觉幸福。
最后,“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安”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愿你我都能过上良好的生活。
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