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有众神,主神一定是时间。
我和许多人一样,读《查令十字街84号》是因为《北京爱上西雅图》。我没看过这部电影,但从网络轰炸中得知电影中论及了一本美好的书——《查令十字街84号》,内容似乎是关于爱情。自己爱读书,所以读来一试。
《查令十字街84号》篇幅很短,如果不细究其中诸多古籍及作者出处,2个多小时就可读毕。读完后,我没有找到电影中所说的“600处爱的箴言”(据网友讲述),我只看到了缠绵20年的浓浓情谊,貌似无关爱情。
书篇幅虽短,却承载了诸多信息,有战后英美两国的生活差异,英国传统文学的深沉,美国都市文学的浮躁, 以及美国寄宿制度、英国古书收藏风、英美文法差异等等太多细节。说实话,这书前半部分非常枯燥,众多人物信件穿插其中,看了以后让人莫名所以,一度差点让我放弃阅读。随着情节的深入,深读进去之后,就会发现本书的美好。
与女主海莲不同,男主弗兰克并非饱读学识之士,他只卖书不读书,他们之间没有精神上的交流。岁月饱情,20年光阴之间,弗兰克回答最多的是找寻书籍、书籍版本、撰写语言等等诸如此类,其次就是一些礼貌上的问候与感谢,并无其他。诚实地说,弗兰克和海莲在精神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一个是初中生级,一个是大学教授级,天地之别。抛去幻想,二人真的并未生出情愫。读完此书,我只能相信,在纽约公寓的灯台下,一缕灯光微醺至海莲脸庞,打出一道深深的阴影,她一手拖着头,一头秀发如瀑布般落下,她正在想象着弗兰克的相貌(没看到照片之前)“大肚子?秃顶?……”然后哑然失笑。
弗兰克死后,他的太太在给海莲的信中讲到“不怕你见笑,有时候我还会嫉妒你。”书店的诸众将海莲想象成为一位“成熟、稳重、大方、热心、率直的知性美女”,不光与她常年通信的弗兰克对她很有好感,所有的店员及家属都没有掩饰对海莲的喜爱,无论男女,全及老少。我认为这“喜爱”或“动心”,可能是大家将自己心目中对“女神”的想象一点一滴凝结在未曾谋面的海莲身上,每个人根据吾心,得到一个个形象各异的海莲。而《北京爱上西雅图》中所说弗兰克与海莲那种因书而起的相知、相惜和若有若无的柏拉图式情愫,更多是后人美好幻想的叠加。
“书店还在那,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读到最后,我和你一样,一股股暖流袭遍全身,被深深感动。“20年”是个很长的数字,多少夫妻都没有撑过20年,7年便已“痛痒难耐”。海莲和她的朋友与书店却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互相敬重,绵绵情谊超过了时间的跨度。
海莲·汉芙一生贫困潦倒,她终生笔耕不辍,却不能在弗兰克有生之年给自己买一张飞往伦敦的机票,最终没有见到书店的众员。他们或侨居异地,或已作古,或已不知所终。只是,1971 年 6 月 17 日,汉芙应英国出版商之邀飞抵伦敦,等她终于到达心中的那块圣地时,书店却因为经营不善而面临着拍卖。人生不无遗憾!
时间是温情的,33岁的纽约"剩女"海莲·汉芙打开了《星期六文学评论》,立即给这家书店经理弗兰克写信,很快获得回音。书信飞越大洋,信一写就是20年,书一寄就是20年,“一个马槽击败了一个帝国”,书中用这句话形容了彼此的情谊,而这也是海莲·汉芙的一生追索。
时间却是最无情的,英国60年代经历了文化革命和摇滚乐的洗礼,70年代经过基金先锋和朋克音乐的冲击,80年代经过经济调整和铁血政策的变革……可惜,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后人无心或无力将其继续经营下去,如今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变成一个麦当劳(据网友照片)。
这就是现实,主神时间造就的无情现实。
PS:《查令十字街84号》关于爱情的因素可能是因为本书被多次改编,搬上大荧幕,编剧们为了让剧情吸引人,赋予了弗兰克和海莲纯洁的爱情,但事实并非如此。无关爱情,关乎情谊,关乎读书。
对于此书,我认为百度百科“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的评价最为真切,引用如下,与君共赏:“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这本爱书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渐渐地,《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