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去撒哈拉吧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对应《论语》的哪一句?
之前对这句话有误解,以为这个靠是依靠的意思,学完这篇呢,就知道了,这是另外的含义:不是依靠他们,而是通过他们来修炼自己。
在家,我们靠“与父母相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孝顺父母,修炼自己的脾气、品行。往往在家里,最容易暴露自己的脾气。假如我们在家,不管遇到什么事,我们仍然能够做到孝顺,内外统一,这会是很了不起的事吧。
在外,我们与朋友相处,把他人当兄弟一样相处。把“朋友”当做修炼的对象。把朋友当亲兄弟一样来爱,这是难的,这需要真诚,与大爱之心。与不同的人相处,总会遇到各种问题与不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能够做到诚实守信等,也是很难得的。
孔子说的这段话,是对我们在人生修炼场上,进行进阶修炼的提示。
文是什么?
“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是外在的表现,质是内在。孔子的意思是,内在是更重要的,假如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修炼的差不多了,就可以去学习一些文的东西了,比如礼乐射御书数,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成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当我们的生活有了基础,我们做人做事都还可以,稍微有点余力的时候,就可以多去读读书了。否则,只会读书,那叫“高分低能”,也有“衣冠禽兽”。
圣人果然是圣人,站在山峰顶上,看到一切。
其实人生何处不是修炼场呢?生活的哪一部分会不重要呢?
现代人追求名誉、财富,把自己逼到角落绝境也没关系。其实,日常修行同样重要,父母、朋友、自己,为人处事等等,这构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
体验每一天,感受每一天,爱每一个人。
还有个原因,假如我们不能处理好,日常琐事,那很难静心的吧,这样读书也是读不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