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提到崔颢的《登黄鹤楼》被评为唐人七律第一,李白都被压得不能翻身。但是,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第一的名头一出,必然会遭来无数非议。崔颢的这首诗确实不错,但是架不住他本人名气不大啊。说到唐诗,李杜是绝对的标志性人物,以至于后来姓李姓杜的诗人出了名也只能简称“小李杜”(开个玩笑,相信李商隐杜牧不会介意)。李白飘逸潇洒,不在意这些虚头巴脑的名头也就罢了,像杜甫这样忧国忧民、著作等身、才华横溢、感情细腻的全才诗人,后世学者怎么能够看着他没有拿下这第一的名头!于是后人选出了杜甫的七律《登高》,倒是没抢崔颢“唐人七律第一”的名号,直接封了“古今七律第一”!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被称赞为“层层叠叠,两句融入八层哀”。
第一层:“作客”。这里并不是到别人家享受好吃好喝,而是一种不开心的生活状态。古人乡土情结深厚,有诸如“父母在不远游”等说法,远离家乡称为“客居”,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老了都愿意返乡,最不济也是死后埋在家乡故土,所以有时郁闷发狠是会说“哪里黄土不埋人”,意指“我连死后回家乡埋葬都不在乎了还能咋地”。
第二层:“常”作客。作客已是十分不爽,还要经常(常常、长时间)作客他乡,无奈之情尽显无疑。
第三层:“悲秋”常作客。“少女思春、文士悲秋”一缕寒风扫过,漫天黄叶落下。文人骚客最受不了这种凄凉,凡是描述秋天的文字似乎都带着哭声(请脑补二泉映月,尽管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那是农民伯伯的感受啊,文化人得“清高”啊)。如此凄凉的的秋天还经常作客他乡。。。
第四层:“万里”悲秋常作客。古代交通不便,每次出现“万里”几乎就意味着远到完全隔绝了。作客作到万里之外,应该是最遥远的思念了吧。
第五层:“登台”。登台就要望远,望远就是眺望故乡。很多景点都会有类似“望乡楼”这样的建筑,就是古人给客居异乡的人一个登高思乡惆(hua)怅(qian)的地方。
第六层:“独”登台。登台思乡得有人陪,说说话,所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个人登楼,光想想那背影就够凄凉的了。
第七层:“多病”独登台。病倒的时候是人精神上最容易虚弱的时候,古时候医疗水平不是很高,一病不起甚至一命呜呼都很常见,因此“多病”之身怕是什么不好的事都琢磨过了,这时候一个人登楼望乡,少不得要考虑“何处青山埋忠骨”了。
第八层:“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是虚指,就是岁数大了,并不是要一百岁,而且经常作为文人委婉的指代“死亡身故”的说法(“百年好合”不算)。那时候也没有老年大学什么的,也没有广场舞,都快“百年”了,除了整日哀思还能干啥?
把这八层悲连起来:
一个风烛残年、行将就木的老头,颠沛流离,常年客居在到离家乡万里的远方,在这个枯枝败叶乱飞的凄凉晚秋,拖着病怏怏的残躯,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爬上(江边的)高楼,眺望远方,思念亲人。。。
就这两句话,放在电视剧里演二十分钟肯定没问题!
信息如此丰富的年代,不妨重新读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