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苏 2018-12-25 11:01
一直以来,一二级市场估值呈现强联动性 ,非上市企业往往以上市企业估值作为估值依据。
从 2016 年开始二级市场市盈率逐渐下滑 , 至 2018 年12未改颓势。2018年底,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面粉贵于面包”的现象开始增多。
新股、次新股在二级市场的表现远逊于一级市场,部分在一级市场饱受追捧的明星企业到二级市场后股价破发。
Wind资讯统计,截至12月5日,2018年以来上市的约100只新股中已有超过5只破发,其中不乏地素时尚、工业富联、华宝股份等明星股。2018年次新股集中破发,与上市最高价相比,89只个股累计回调幅度在20%以上,占比超九成,。
其中40股回调幅度在50%以上。次新股上市至破发所需时长明显缩短,非银金融、纺织服裝和建筑行业次新股成破发“重灾区”。在港股方面,新股破发已稀松平常。
截至12月5日,今年港股共发行上市超过173家公司,多于2017年全年发行新股水平(168家公司),这些新上市的公司中有超过六成收盘价(后复权)低于发行价。小米、平安好医生、汇付天下、猎聘、中国铁塔等都曾破发。
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是多重因素所致。
今年以来,股权投资市场“热钱”增速明显高于投资案例增速,一级市场可观的存量可投资金与A股资金紧缺现象对比鲜明。
事实上,2018年是PE/VC的清算期,国内私募股权机构的积极存续期一般为3~5年,2013~2015年设立的基金已处于必须退出的时间点;政府引导基金自2014年起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也有大量资金等待退出,但在退出渠道方面,“减持新规”及新股发行审核趋严导致级市场退出渠道减少。
在交易结构方面,一级市场的交易频率低且市场不透明程度高,造成估值回调速度相对滞后于二级市场。
长期以来在资产端,一级市场的优质未上市项目稀缺,“幸存者效应”导致头部项目往往能够拿到不成比例的大额融资,部分明星企业上市前“融资热度”高于上市后。
可以说出清和重估是目前一级市场的本质需求。
对一级市场的投资者而言,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因股权质押爆仓、深陷债务危机选择岀售股权,国有资本和私募机构可通过特殊基金方式参股或控股,一些被严重低估的细分行业龙头,或是暂时陷入“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有望通过资源整合实现盈利改善和估值修复,2019年市场将会迎来绝佳的“抄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