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诗意驻留青檀山
徐民伟
青檀山位于枣庄市峄城区西部,处在国家5A级风景区“冠世榴园”之中,是一处因千年古檀众多而著名的山水景观。然而在我看来,青檀山不仅是一处山水景胜之山,更是一处诗意驻留之山。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青檀山留下了当地古代文人的众多诗篇。据统计,《峄县志·艺文志》共收录诗作141首,其中书写当地山水景观的诗作仅有51首。而在这51首书写当地山水景观的诗作之中,书写青檀山的诗作就有14首,占了所有收录的山水景观诗作的四分之一以上。至于那些没有收录其中的诗作就应该更多了。由此可见青檀山的诗意之浓,诗况之盛了。
正因如此,这便让青檀山有了与当地其它山水的不同之处,成了被众多诗人青睐的地方。当然,青檀山之所以能得到众多诗人的青睐,也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诗意之美。事实上,青檀山的山水本来就是深具诗意的。这里山青水秀,寺静谷幽,岩崖巉峻,林茂泉胜。最奇的是那些千年古檀,盘曲虬劲,傍岩而生,檀石一家,堪称一绝。《峄县志·山川卷》对青檀山有这样的描述“青檀山,县西七里,多产青檀,故名。一名云峰。宋南渡时,岳忠武尝驻兵其下,后人题壁识其事,岁久藓蚀,不可辨。山顶旧有云峰寺,相传创自唐时,今圮。邑人潘愚有《游青檀山记》,其略曰:山谷状如箕,两岩壁立,谷穷处,益巉峻,惟亭午乃见日。有泉出壁罅,潺潺流乱石间,经县南会丞水,入泇河。石间多小蟹,随泉泡郭索(郭索,蟹爬行的样子),相濡可观。泉上有寺,寺后悬磴,东上百步许,得磐石,可数十人坐。稍北,青崖突兀,有僧琢石为佛像,甚伟,龛小堂其上。堂之下,石际崖缝,树老干曲,枝格交映,其境幽绝。”由此可见青檀山本身的诗意之美了。
青檀山的妙处,还在于其既有山水的诗意之美,又有了文人的诗篇之盛,这才使它具有了特别的魅力。也正由于此,还可以让我们循着那些古人的诗句,去更深切的感受青檀山驻留的诗意。在这些诗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贾三近的《青檀山》,其诗云:“秋风古木前朝寺,僧屋如巢自在栖。黄叶拍天丹灶冷,青檀绕殿碧云齐。幽人到处鸟鸣谷,樵子归时鹿饮溪。尽日烟霞看不足,买田结舍此山西。”秋风古木,黄叶拍天,青檀绕殿,鸟鸣幽谷。可以说,此诗把青檀山的秋色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难怪“青檀秋色”名列古峄县八大景之一了。
而潘愚的《九日后再游青檀山》,则最能体现诗人对青檀山流连忘返的挚爱之意。其诗这样写道:“重阳游已无余兴,今日登临游更欢。两度醉归明月径,几番啸彻碧云峦。菊萸竞发秋光灿,雕鹗高横眼界宽。春暖杏园风景别,莫忘载酒此盘桓。”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青檀山是多么喜爱了,他在重阳节游青檀山时,已经是游兴尽足,没有留下未游的“余兴”了。可是不久后,他却又来“再游”,而且“再游”时游兴更欢。不仅游兴更欢,还想着春暖时能够再来,并且再来时,还要“载酒此盘桓”。从诗中可见,这位明朝时的古峄先贤,对青檀山是何等的情有独钟、乐此不疲、百游不厌了,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表现了青檀山的诗意之美。
在那些书写青檀山的诗作中,把“青檀秋色”写得最灵动的,当数孙沂诗作中的两句,“一径黄花留客醉,满林红叶带霜飞”。而把青檀山及檀树的神韵,表现得最传神的,则是牛元复在其《青檀寺步韵》中所写的两句,他写道“一镜泉流梳石发,半床树影卧虬龙”。《峄县志·艺文志》收录的书写青檀山的诗,共有14首,此处不能一一列出。但从上述所列的诗句中,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青檀山浓郁诗意之一斑了。
不仅于此,青檀山还是古代峄县文人的“雅集”之地,留下了古代文人的“雅集”故事。《峄县志·搜遗》中记载“明嘉隆时,县境安谧,吾乡人士好尚风雅,尤励名节。先贞介先生,以宿学名德,为诸生祭酒,门下士著籍者数百人,多以文行知名于时,而贾石葵司马昆季尤著。春秋暇日,与诸故旧门弟子游青檀山,赋诗饮酒,首为近体一章,和者十余人。潘泽州愚为之序,一时儒林传为盛事”。从这段记载中可以得知,明朝嘉隆年间,峄县境内安谧,当地人士“好尚风雅”,有一位名叫王贞介的老师,他博学多才,德高望重,学生众多,“门下士著籍者数百人”,他还与部分旧友和学生在青檀山“雅集”,“春秋暇日,与诸故旧门弟子游青檀山,赋诗饮酒”,而且这在青檀山的“雅集”佳话,“一时儒林传为盛事”。在青檀山的“雅集”“盛事”中,明确写出名字的,除王贞介先生外,还有贾三近和潘愚。贾三近和潘愚这两位可是古峄县响当当的名士,《峄县志》中皆有记载。贾三近的记载较长,现仅摘录其主要部分,“贾三近, 字德修,嘉靖戊午省魁,隆庆戊辰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拜户科都给事中……以久次擢太常少卿,又迁大理少卿……及迁光禄卿……迁大理卿……拜兵部右侍郎……。所著有《东掖奏章》《西辅封事》《救荒檄》《煮粥法》《箧笥藏稿》《左掖漫录》《宁鸠子》《峄志》诸书,行于世。”贾三近是古峄县的历史名人,不仅《峄县志》中有关于他的记载,当地还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民间故事。关于潘愚,《峄县志》记载,“潘 愚, 字颜泉……以乡举宰卢龙,课绩为畿内最。擢守鄌州,归,而以诗、文、辞名,传者甚多。书亦有‘二王’法……”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潘愚在外地为官返回家乡后,最突出的是以诗、文、辞著名,而且擅长书法,其书法还有“二王”法,也就是具有王義之、王献之的书法风范。也许正是由于潘愚的这些擅长,青檀山“雅集”的诗作集,便由他来作序,即所谓的“潘泽州愚为之序”。
青檀山的“雅集”“盛事”中,有文人雅士、故旧弟子的畅游山水,谈天论地,饮酒赋诗;有“雅集”赋诗的结集成册;有擅长书法,“书亦有‘二王’法”的潘愚,为结集成册诗集的作序。更有青檀山的一径黄花、满林红叶、绕殿青檀、半床树影、一镜泉流、鸟鸣幽谷。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王義之笔下的《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贤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作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二者何其相似,虽然人物不同,地点各异。但是情境、情形和意趣,却是相似的。只不过要把“茂林修竹”,改成“苍树古檀”罢了。
由此可见,青檀山确乎是一座诗意驻留之山,这里有山、有水、有景、有情、有诗意、有雅韵、有故事。如果我们在这里游赏时,能够从诗意驻留的视角来品味它,那么我想,一定能获得一种特别的感受。不仅可以悦目,而且还能赏心,更是能够怡情。因此在我看来,青檀山就是一个诗意驻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