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跟几位朋友吃饭,当中有一两位准妈妈、准爸爸,话题很容易就会转变成生孩子、养孩子上。
小A:“我都要烦死了,我家婆婆算好了时辰,一定要下周五晚上生,剖腹产也要把宝宝拿出来,说过了时辰不好。”
“你老公呢?怎么看?”
“他呀?!”小A苦笑又无奈,“就听他妈的话,还不知道哪里听来的,剖腹产更安全,又不疼,连他妈一起夹攻我来了。”
突然有人打断小A:“难道不是剖腹产更安全吗?问问梁医生咯。”随后大伙也就好奇起来,话题突然就转到我身上来。
关于两种生产方式,我仔细的总结分析了一下,所谓的“剖宫产=安全”好像是因为先顺产不出来,才会选择剖腹产的。不知从何时开始,似乎大家有一个这样的误解:“顺产=危险,剖宫产=安全”。
也就是说,剖宫产是“不能顺产或顺产困难时”的一种补救手段,而不是分娩的首选手段。
这就好比腰疼的患者,不是每个患者来了,都给他上手术台,打开腰安个固定架。
手术是最后的选择,“剖宫产=安全”貌似本末倒置了,正常情况下,剖宫产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的。
像小A婆婆这种思想,为了所谓的良辰吉日,真的想起那句话:
“都什么年代了,生孩子还选时辰,可能家里有皇位要继承。”
瓜熟蒂落,本是繁衍生息的自然规律。剖宫产原是用来处理难产及高危妊娠的医学手段,合理行剖宫产术,可降低高危孕妇和宝宝的病死率,确保母婴安全。
但是,国内许多孕产妇对分娩方式的认识都存在很大的误区,并没有认识到剖宫产术会给母婴带来潜在危害。
医疗水平的提高反倒给了这一类迷信的人干预自然规律的能力,这是医学进步的悲哀。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没有必要的情况下,选择剖宫产手术的产妇,要比顺产的产妇患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增加三倍多!
例如,剖宫产产妇更容易出现大出血、羊水栓塞等致命的风险;宝宝未来患呼吸系统疾病的几率也会更高。
换句话说,强行选择剖宫产的话,很容易会掉入了“保大人还是保孩子”的困境。
根据《最近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介绍,必须要有不能或不宜经过阴道分娩(顺产)的指征,才能进行剖宫产;
简单说来即胎儿过大,过多,过危,或子宫、产道、外阴有问题,方能进行剖腹产。
这些都是我们医生需要严格遵守的规则,并不是说孙子是你的,想什么时候拿出来就什么时候拿出来的
此外,剖腹产并不是简单的把宝宝拿出来就完事了,丈夫、婆婆围绕着新生儿当然开心,但是剖腹产后的保养,对于孕妇来讲才是噩梦的开始:
1、多翻身,多走动
产后多做翻身动作,可以促进肠道蠕动,以减轻因麻药导致胃肠道蠕动减弱,而引起的胀气、便秘等情况。
当然,在身体情况允许下,尽量多下床走动,也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
2、卧床宜取半卧位
剖腹产术后的产妇身体恢复较慢,恶露比较难排干净。如果采取半卧位,配合多翻身,就能促进恶露的排出,降低因恶露感染而影响子宫的复位,同时也有利于子宫切口的愈合。
3、保持切口清洁
术后2周内,避免腹部切口沾湿,全身的清洁宜采用擦浴,同时每天要冲洗外阴1-2次。
如果伤口发生红、肿、热、痛,不可自己随意挤压敷贴,应该及时就医。
4、不要进食胀气食物
由于麻醉药的影响,胃肠道功能大约需要1天才能恢复,此期间尽量避免进食胀气食物(如土豆、红薯、芋头、南瓜、板栗、牛奶等高淀粉、高糖的食物)
待肠道排气(俗称放屁)后,改用半流质食物1-2天,如稀粥、汤面等,逐渐过渡为普通饮食。
5、要少用止痛药物
剖腹产一天内,为了产妇能更好的休息,在医生指导下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止痛药。但在此之后,对疼痛多做一些忍耐,最好不要再使用止痛药,以免影响哺乳。
一般来讲,伤口的疼痛在3天后便会自行消失。
6、绝对禁止房事
剖腹产术后100天,如果阴道不再出血,经医生检查伤口愈合情况良好,可以恢复性生活。
但是,一定要采取严格的避孕措施,避免怀孕。否则,有疤痕的子宫容易在做刮宫术时而发生穿孔,甚至破裂。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
我万万没想到,时至今日,居然还有人会把迷信优先于科学,把母婴的健康放在虚无缥缈的“良辰吉日”前面。原本用来救命的剖宫产,却有机会成为伤害母婴健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