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哲学家加缪曾经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关于自杀。
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最核心最关键的心理健康议题不也正是这个问题吗?关于人间是否值得。
当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自杀意念、自杀倾向、自杀未遂而进入精神科和心理治疗室的时候,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师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去面对关于生存的意义的灵魂拷问?
如果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师依然只是准备了抗抑郁的药方、电抽搐疗法,或者那些传统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那么或许他们依然无法真正帮到那些有自杀倾向的来访者?
两年前,北京大学的一项新生心理测评显示,在大一新生中40.4%的人认为人生没有意义;30.4%的学生认为学习没有意义,并流露出厌学情绪。
这项调查结果或许会让人们瞠目结舌。
在公众的认知中,来自全国最高学府的天之骄子难道不是应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吗?他们为什么会认为人生无意义呢?
据北京大学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相关人士介绍,在他们处理的自杀危机个案中,很多都是成绩优异、人际关系正常且外表看起来性格无异常的学生。其中有一个典型代表,一个女生在校期间曾多次尝试自杀,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效果都很差。
令人意外的是,经过了解,这个女生家境很好,家庭关系良好,没有童年创伤或寄养经历,从小到大成绩优异,在她实施自杀之前考过的四门功课都是年级第一,待考的三门功课平时成绩满分,而且她没有罹患重大疾病,没有吸烟酗酒或药物滥用的现象——也就是说,自杀风险评估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她一条都没占。
那么,为什么她会自杀?
在与心理师的访谈中, 这个屡次自杀未遂的女孩强烈地表达了对学习的极端厌恶。尽管她非常刻苦甚至从不允许自己考第二名,但是在她的内心,她从未热爱过学习。她努力的动力仅仅来自于被评价的焦虑,她非常害怕成绩下降会导致老师同学不再喜欢她,所以每一次考试都让她极度恐慌,濒临崩溃。
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甚至以自残的方式逼迫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但是她打心眼里认为学习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也就是说,她一直在逼迫自己付出最大的心血去做一件自己认为毫无意义的事情。
试想,如果长期被困在这种冲突和压抑之中,谁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呢?
而这种冲突和压抑从何而来?被评价的焦虑从何而来?对成绩的评价从何而来?学习成绩为什么是一个学生优秀与否最重要的标准?这种标准是由什么决定的?当下的教育体制究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什么影响?
或许人们会说,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抑郁或焦虑。是的,没错。但是,为什么名校的自杀率更高?能进入名校,本身就说明这些学生更为主动且努力地在适应当下的教育体制,而且他们也被当下教育体制所倡导的价值观同化得最为严重。
由此看来,当下的教育现状难道不值得质疑与反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