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武王死后,儿子熊赀(zī,音孜)继位,是为楚文王。
楚文王其人,史传其强硬如挟雷带电,诡谲如翻云覆雨;又传其七分雄鸷,三分昏庸,常人之资而已,如果顺着他的天性发展,很可能会倒过来,变成三分雄鸷,七分昏庸。幸好他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和楚国比较完善的政治制度,才没有沦为一个昏庸的君王。
那么楚文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大的变化?他又有何过人之处?能得到了文的谥号,是否名副其实?上台之后又将把楚国带向何处?带着一系列的疑问,让我们通过下面几件事情,以点带面地来了解一下楚文王。
继位之后,楚文王干得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
他把楚国国都从丹阳迁到了郢(yǐng,音颖),从此以后,郢成了楚都的专利名称。后来,楚都虽然还有多次迁移,但是它的名字却就此定格。
迁都,虽说只有短短两个字而已,实际上却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复杂烦琐。据说早在楚武王时期,楚国人已经开始着手迁都事宜,而正式完成于楚文王手中。不过,由于年代久远,楚都多迁,又是同一个名称,现在也搞不清楚文王时期的郢都究竟在哪里?
绝大多数人认为在今天湖北江陵附近,但也有人认为应该是在今天湖北宜城一带。
如果排除其它因素,单从当时楚国北上东进的战略角度出发,宜城似乎更合理,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更靠近中原,无论北上还是东进都更方便、更容易。当然这仅仅只是猜测而已,算是提供一种寻找真正郢都的参考线索。
自从郢成为楚国的新都之后,也确实为楚国提供了不一样的保障,楚国从此不在偏安一隅,很快突破了汉阳诸姬的围追堵截,迅速北上,没用几年时间,楚文王就实现了他老爸当初欲观中国之政的豪言,开始角力中国政治。
第二件事,消灭(南)申国和邓国。
继位三年之后,也就是鲁庄公六年,楚文王借道邓国,征伐申国。
邓祁侯(邓国国君)一听外甥楚文王(邓曼是楚文王的母亲)要借道路过,高兴坏了,大笔一挥:支持。
不仅如此,他还专程设宴好吃好喝地招待这个外甥。可是,当大家喝得正欢时,邓祁侯的三个大夫骓甥、聃甥和养甥跑来献计了:君上,据这些年来楚国的表现来看,吃掉我们是迟早的事,今天正好楚王在此宴饮,防备薄弱,不如趁此机会干掉他,或许还能挽救或是延缓大家被吃掉的结局,你看怎么样?
三个大夫都带甥字,估计也是哪任邓侯的外甥,只是这几个外甥都在邓国任职,是站在邓国立场上说话的。
你们是外甥,楚王也外甥,同是外甥,相煎何急!你们要好好的,楚王也要好好的。
邓祁侯表示不同意这样干。
三甥也不气馁,继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如果现在咱们不干掉他,那以后干掉我们的一定是这个人,您要趁早打算,要不然将来恐怕会噬脐莫及,眼下改变主意还来得及,过了这个村,可就没了这个店罗(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
可是邓祁侯还是不答应,认为自己不能趁人之危,否则百姓会看不起他,唾弃他,将不吃自己祭神后的食物。
老板啊!我们这可都是为了大家着想,你咋就拎不清呢?
好说歹说还是不听,三甥心里极度郁闷。对于邓祁侯说的理由,他们毫不客气驳斥说:如果今天不听我们的,以后会连祭祀神明的资格都没有,还从哪里去取祭神后的食物。总之一句话:不是他死就是我们亡,你自己看着办吧!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可邓祁侯还是舍不得对这个宝贝外甥动手,最终楚文王逃过一劫。
然而,在伐申回来再次路过邓国时,不出三甥所料,宝贝外甥翻脸不认人了,对邓国大打出手,直接演变成假虞伐虢。
外甥到底姓外不姓内,邓祁侯算是白疼这个宝贝外甥了。
到了鲁庄公十六年,楚国再次伐邓,灭了邓国。
不知道此时的邓祁侯会作何感想,如果当初他作了另一个选择,不知道历史会变成什么样子,只是历史没有如果,现在一切已成定局,没法再改了。
再回头说说申国,这次楚文王伐申之后,也基本灭国了,为什么说是基本?
因为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说此次楚国伐申,灭了申国。但是申国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过场,取而代之的是楚国的申县。
第三件是,发现和氏璧。
和氏璧,作为春秋战国,乃至整个中国史上最重要的宝玉,没有之一。实际上它是一块地地道道的楚国荆山玉,它的面世也和楚文王有着密切联系。
相传一个叫卞和的人首先发现了它,之后卞和分别把它进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不曾想蹩脚的鉴定师却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石头而已。两位楚王都很生气,认为卞和在欺骗自己,作为惩罚,他们都命人砍去了卞和的一只脚。
等到楚文王继位之后,伤心欲绝的卞和在荆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尽,以血充泪。楚文王听说以后,非常奇怪,就派人去问他:天下受刑的人多得去了,为什么你会哭得如此伤心?
卞和回答:自己这么伤心不是因为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因为宝玉被误认为石头,忠贞的人被误认为说谎的人。
于是楚文王命人剖开石头,果然得到了宝玉。因为是卞和发现了宝玉,为了彰显卞和之名,所以取名和氏璧。
后来和氏璧又转辗流传到赵国,引发了世人皆知的完璧归赵的故事。不过,最终和氏璧还是落到了秦国手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命玉工把和氏璧做成玉玺,将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刻在上面。从此,和氏璧又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传国玉玺,成了皇帝权力的象征。
后来皇帝上台如果手中没有传国玉玺,自己都感觉有点山寨,显得底气不足。可惜的是,随朝代更迭,战乱爆发,最后传国玉玺在五代时期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不过,貌似雄才大略的楚文王,也会犯二,表现出昏庸的一面。
第四件事,悔过自新。
据说他曾得到茹黄之狗和宛路之箭,后来又得到了丹地的姜女。于是便开始纵情游乐,不理朝政。他的老师葆申见此情形,批评说:你的行为应该受鞭行。
对于自己的老师,楚文王还是比较尊敬的,所以他请求老师不要对自己实施鞭刑,换种别的刑罚。葆申却不依不饶,说这是先王之命,自己就算获罪,也不敢废弃。
楚文王拗不过他,只好趴在席子上让葆申行刑,葆申拿着荆条在他背上放下,再拿起,反复进行了两次,然后说行刑完毕。
这也算行刑?反正已经让你打了,你就索性狠狠地打我一顿吧!
楚文王大惑不解,葆申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行刑是要让他的内心感到羞耻,对于小人是要让他的皮肉感到疼痛,如果感到羞耻而不改正,那么让他疼痛又有什么作用?
说完之后便自行离开,流放了自己,并请求楚文王治自己犯上之罪。
楚文王自知有错,痛改前非,召回了葆申,杀死了茹黄之狗,折断了宛路之箭,打发了丹地的美女。开始把心思放在朝政上,励精图治,勤政爱民。
这就是楚文王,既有雄心壮志,也有诡谲开明,偶而还会犯二。由于老爸楚武王在位时间比较长,等楚文王继位时,年纪已经不小,所以他一上来便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
时间不等人啊!咱可没时间磨磨蹭蹭,得抓紧时间干活,咱也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收服汉阳诸姬,北上中原,饮马黄河,指点指点中原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