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由两位男性主人公展开,一位是天才钢琴家,一位是四处择业的游民。
听上去平平无奇,而影片独到之处在于他们在充斥着不屑,质疑,甚至于鄙夷的环境中杀出重围。
主人公托尼因为夜总会装修被迫停工三个月,但迫于生计又不得不去找新工作。
期间得朋友引荐去面试唐博士的专职”司机”,对方给出的佣金十分优厚,但是条件也是苛刻极了:要在三个月内全天候陪伴唐外出,期间不能回家,如果辞职佣金也就泡汤了。
之所以高价招聘一个司机,是因为雇主是一名黑人音乐家,三个月内他要完成南巡表演,一路上的突发状况会很多,所以托尼需要处理好这些麻烦。
托尼依据唐给的绿皮书(一本专为黑人而设的旅行指南)为他安排住宿与行程。
而托尼的能力也证明他确实是靠谱的——一次,唐因为醉酒在酒吧中被白人殴打,托尼以暴制暴,为他解困。
后来因为与白人同性恋在浴室里被当地警局扣留,又是托尼贿赂了警官救出了唐。
托尼教他如何贴近生活,如何在困境中作乐,脱离那个高处不胜寒的孤寂圈。
而唐教托尼做一个诚信,不贪图小利的人,教他写如何浪漫地抒发内心情感。
温情之余,两人的矛盾也渐渐暴露。
唐埋怨他救人的方法过分粗鲁,又因为托尼无罪行贿而气急败坏。
另一方面,唐为了得体,给托尼改了一个高雅的名字以便在演奏会上介绍随行人员,而托尼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托尼也因为那块小石头的事觉得唐简直不可理喻,不近人情。
接着南下,越往南走,越黑暗,无数的侮辱和羞辱不断。
雨夜走错了路,路遇警察查车,警察却称黑人夜里不可以走这条路,托尼一怒之下打了警官,二人双双被逮捕。
去演出之地却要委屈在杂货间化妆休息,连厕所都是简易搭建的,进餐也不可以入席。
无论他怎样优秀,怎样绅士,怎样知名,还是摆脱不了肤色的歧视。
托尼知道他总是谦谦有礼,为了唐不被欺负,也总会第一个为他出头,替他申辩,终于。
唐在愤怒与不满的积压之下,一改往日的隐忍,不再退让妥协,直接放弃演出,踏上了归途。
圣诞夜大雪封山,方向难辨,戏剧性的一幕再次重演,警车声音再一次响起。
出人意料的是这次警察是个好心人,发现了他们轮胎出现故障,及时帮他们维修了。
那一刻,是人性在闪光。
途中,托尼疲惫得睡着了,唐将他送回了家中,他如期地和家人们在圣诞夜团聚了,而当托尼望着唐驱车离开时,他心头有些难以言喻的失落。
当他再次开门看到博士的时候,两人会心一笑,那一刻世界融化在这温情之间。
无独有偶,影片题材在当时的美国社会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的。
种族歧视从六世纪的三角贸易就开了头,黑奴被低价贩卖到美洲大陆,逐渐在异乡繁衍生息,可是作为一批外来者,他们很少会受到主人的欢迎。
相反,偏见和歧视来得更加直接。
以至于在上个世纪的美国,黑人的通婚受到限制,出行住宿受到苛待,即使被人殴打致死 ,也不会有人为他们申诉,那时被秘密枪杀的黑人至今可能都无法沉冤得雪。
影片中的男主曾经受到肯尼迪总统和白宫的多次邀请,也摆脱不了这样的境遇,更不用说是那些生活在贫民窟的下层民众。
电影名《绿皮书》也是大有来头,它是一本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
在1962年,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了高潮,黑人邮递员格林编写了这么一本小册子。
小册子的名字“Green Book”也取自他的姓“格林”,又似乎象征绿色通畅的含义。
而电影里的两位男主正是在《绿皮书》的指导下到美国各地巡演,见证了这个国家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
唐说:“孤独的人总是害怕踏出第一步。”
寥寥几字透彻心底。为了这第一步,背后的故事何其催泪,影片没有直接展现,却用一种无形的勇气打动着我们。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变换,也没有让人心头一沉的坠感,全剧娓娓道来,顺其自然,很平实地叙述着一切。
按照旅途的进展流畅转换,可是微妙总在不言中,矛盾与分裂慢慢暴露,人性美穿插其中,主题也随之呈现。
一个是夜总会老炮儿的白人,一个是黑人音乐家,肤色,性取向,阶级,种族,文化修养上大相径庭,一种反差艺术让这趟南下之旅不显得那么乏味。
除此之外,电影还展现了很多层面的纠葛:种族歧视,同族不平等,主仆之间,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等,由一对矛盾进而引发了多个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部电影是单纯批判意味极强的社会题材片,矛盾暴露的深层是人性的发散,来自异族的理解,朋友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我在纽约的夜总会里干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世界很复杂。”
这是全剧会心的一句话。
对于复杂,有人独自品尝孤独,有人胆怯屈服,而少数人选择冒天下之大不讳,打破这个装订的格局,谋求新天地,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