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简书的第三天,为了方便分享阅读我建了一个名为“加油,赞!”的微信群,群里没什么外人,都是一些好朋友和亲近的人。当时拉人进群的原则很明确:拉太多人也没有必要,对自己是一种更加复杂的惦记,对别人来说也是不礼貌的打扰。所以,宁缺毋滥。
我也拉了我的堂哥。
在我向他说明了拉群的目的,他只是一句让我读不出情感的感叹:“整点儿有用的吧!”
当时我便反问他:“什么是有用的?”
其实我自己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天在做什么事,也非常清楚地知道现学专业的用处何在?
就,谈谈我的专业吧!
关于文学的用处,早在二零一二年,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就已经关于文学的“无用性”做出了盖棺式定论:“文学有什么用处?文学最大的用处就是因为它没用。”
我很认同。
也许在读的你会觉得这句话看起来十分矛盾,大文豪说的话果然是需要往深里究其一二的。我对这句话的粗俗理解是:文学没有实际的用处,但文学有价值。而且往往,看起来无用的文学价值总是比实际用处高大得多。
举个例子吧,妇女们缝缝补补时指头上戴着的顶指儿,这个小东西就很有用处。对女人来说,它能避免缝补过程中一个不小心被锋利的针尖儿刺破他们的手指,也能在长期的缝补工作中不至于长出茧子。对男人来说,也减少了穿着破洞和开线的衣服出门时难免的尴尬。所以,顶指儿在百分之八九十的已婚妇女中的生活里成了极其微小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是它的“实用”之用。
可,这世上还有和顶指儿很相似却没有顶指儿用处大的一样东西,它令无数女孩少女妇女和现在能称得上奶奶的这样的一大批不计其数的女人团体中,无一不对其着迷为其倾倒,它的名字叫——钻戒。客观地想想看,钻戒有什么用处呢?没什么用处。如果非要吹毛求疵认为钻戒昂贵而觉得那是人民币的代表的话,化学知识就要站出来说话了,钻石的构成是碳,一种比铜还廉价的物质。
在这里拿顶指儿和钻戒作比较,并非有意烘托实用性前者的低廉或非实用性后者的高贵。只想用易接受的例子证明:有用程度不能和价值划等号,看似没什么用的,反而昂贵。
我相信固执着期待钻石爱情的女孩们,不是因为贪图物质,而是在坚持从将要相守余生的那人心里,得到最重要的价值的认定。
再举一例。
遮羞蔽体,防寒保暖是衣服最大也最原始的作用。如果只是为了实现这两种用处,在现代社会经济水平所需的成本大概不会超过五百元。是的,无论是春夏秋冬,五百元足矣从上到下解决遮羞蔽体和防寒保暖的原始需要了。但,为什么却有人能穿出五万的行头?刨除实现衣服作用的五百元,另外的四万九千五干了什么?大概,它们都去做了看似没用的事:宣扬了服装背后的品牌文化、突出布料的档次和质感、展现款式和设计的别出心裁等等。也正是这些看似的“无用”,释放了人们势不可挡的气质,夯实了举手投足的底气,提升了谈吐交流间的自信。
这,就是“无用”之用。
关键,在于别人仅仅盯紧“实用性”的同时,你是否能看懂“无用的价值”?并在别人悻悻守着自己的“实用”且无法理解你时,你是否守护了自己的那份“无用”?坚持走自己的路,你终会得到“无用”产生的价值。
我被告知“文科无用”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科;被别人定义“学艺术就是拼爹砸钱”的时候,我在艺考倒计时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选择了这条路;在欣喜于考入艺术类大学却被泼“一个鸟不下单鸡不拉屎的地方你也去?”的冷水时,毅然决然地在六个高考志愿栏上只填了一个学校······结果,我在选择文科之后的两年半里遇见了会影响我一生的班主任;我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钱在艺考中基本以裸考拿到河南全省第三名的成绩;我如愿来到我喜欢的城市学了我最热爱的专业有了一群来自天南地北却和我一样热爱的朋友。
所幸,我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无用”。
希望你,能正视“无用”的现实无用性,也终能守得“无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