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有一次对2600个中小学老师讲课,让读过5本非教科书类书籍的人举手,结果只举起来了20双手。
据我的观察:尽管老师天天让学生多读课外书,但是自己很可能是不读非教科书类书籍,他们的知识很可能来自上学时的教科书。
实际上,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很多过去被认为“正确”的做法,如今都被证伪了。
所以,很多时候老师的话也不能信。
根据万维钢老师对《园丁与木匠》的解读:
六岁前的大脑前额叶皮质尚未发育完全,幼儿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最佳的学习方式是发现式学习(Discovery Learning)——通过模仿、听讲和玩,孩子们尽可能地探索周围的世界,不设限制。
这个阶段大脑的可塑性是一生中最强的,创造力也是最强的,幼儿最需要学习的是这个世界上的东西都是怎样运行的,周围的人都在想什么。
六岁以后,孩子就有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掌控式学习(Mastery Learning),像汉字的读写、加减乘除的计算,都是掌控式学习。
我的观点:
一、二年级差不多还是人均98-100分的阶段,教科书课本上的知识也没有多少容量,会学的孩子两个星期就学完一个学期的内容了。
所以在幼儿园里学的那些知识,只是让孩子表面看起来领先了很多,但这只是一个幻觉,快则一两个学期,慢则一两年,幼儿园没学的同学就迅速赶上来了。
并且,你的孩子因为小时候减少了探索环境的学习,他们对未来多变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击打能力、创新能力都因没得到足够的训练,而相对变弱了,更糟糕的是,未来还没办法“补课”。
所以,提前刻意学习这些课本知识是没有必要的,不如让孩子多听些故事培养好奇心,多和其他孩子玩培养社交技能,多和孩子互动说话增加口语词汇量。
听老师的建议,可以让孩子获得平均的教育,因为大多数家长都会听老师的。
如果想让孩子获得最科学的教育,那么家长自己也必须多读书,多学习,或者关注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