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书的时候我从来不担心什么题自己不会,什么课自己没听懂,因为我知道有老师可以让我问。我也从不担心自己做错,只害怕自己不会做。那时候的自己太单纯,什么也不想,只知道自己上学就是为了学知识的,不懂就要问啊。压根没想过在同学或老师的眼里自己这样会不会显得太笨。于是我当了十几年的不懂就问的好学生。还记得学生时期的自己,永远都是作业没做完,考试还不赖,成绩还不赖的中上游。那时候或许就是因为自己这种一门心思学懂的纯粹帮助了我,也因为老师的鞭策让我学到更多,永远记得曾今有个老师给我的评语:聪明但不主动,希望将来能由要我学成长为我要学。
工作后,我会慢慢发现了它与学校里的不同,工作中没有人教你解题的方法,你要通过这种自我学习去发现总结解题之道。出入职场的我,因为年轻的冲劲,时常请教比我先来的老人们。他们或指点或不作为,对求知若渴的我来说完全感知不到。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我的心态慢慢的发生了改变。我开始在意别人的看法,问问题之前会先斟酌,这个问题问给别人,会不会让人觉得我没有能力,会不会显得自己很迟钝。于是我不再对我不知道的事情问到底,开始得过且过。慢慢的,我发现这样也挺好,也慢慢的开始习惯越来越多的事情如果可能影响别人对我的看法,我都会慢慢的不为之。
我时常在想,我的不为之因为什么而改变?每每这时候我脑子里就会想起类似于这种声音:你怎么来了这么久都不知道?你学计算机的怎么练这个都不知道?他你都不认识?…太多类似于这样的声音让我开始质疑自己,开始收回即将问出口的问题。我总在想,为什么幼时的自己可以活得那么纯粹,没有那么多杂念,是那时候自己见识太少?欲望太少了吗?
之所以最近突然感慨这番,因为初来南边的我,突然如初入职场的新人般,担心这担心那。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业务不敢多问,怕被认为能力低,怕被领导认为怎么招了这么个没经验的,还不如应届生……这样的想法时不时侵袭我的大脑,让我内心诚惶诚恐。我不知道是什么让自己变得如此的不自信。未知?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
其实以上的种种都来自于我太看重别人对我的看法。其实别人眼中哪有自己,我又何苦来哉!
一直以来,自己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悲观色彩。今晚我试着把结局往正能量的方向发展。太看重周围人的看法也让我变的更好,因为我随着我在意别人的看法,我会更加努力让自己懂得更多,不至于被看低。我会知道收敛自己的缺点,知道冲动的后果,于是我开始知道内敛、稳重的美好,也开始慢慢让自己变的更好,慢慢让自己沉稳、内敛。
我佩服那些从不否认自己过去的人,因为没有过去的我,哪来现在的我。我佩服因为向往,向往所以会去靠近学习。还是那句话,我从来不怕做错,就怕不知道怎么做,目标就在那边,如何靠近我用余生去学习,不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