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每周四和周五,是我们专栏互动问答的时间。
该不该放下自恋
今天,是本周的第二次问答。昨天,在第一次问答中,我留了一个小小的作业:为什么这周的内容这么矛盾,一会儿讲放下自我,也就是放下自恋,一会儿又鼓励自恋导致的竞争呢?
很多朋友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大家可以看精选留言区。我也给出我一个简单的回答。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本周的内容:
这周大主题,打赢你的内在比赛;
周一,警惕你的自我成就感;
周二,放下头脑,信任身体;
周三,竞争,是最好的合作。
周一和周二的内容是一致的,并且和前两周的内容也一致,讲的是看到并放下你的自恋,然后才能与事物本身建立起链接来。所谓潜能发挥,本质上是链接与合一。这很像是,婴儿的自恋被放下了,转而去依恋比他能力强很多的妈妈,于是和妈妈之间建立起了链接。
但周三的内容突然转变了方向似的,又鼓励起自恋导致的竞争,并且说竞争会将一个人的人性更好地展开,然后你才能看到自己的完整人性。
其实,伏笔在第一周就埋下了的,第一周我就强调,因为不断在讲自恋导致的各种问题,我们也许容易认为,自恋是不好的,但我绝不是这个意思。
首先,破掉自恋非常的难,必须达到所谓“开悟”才能彻底做到,所以自恋会跟随我们一生。
网球教练加尔韦虽然发现,放下自恋、信任身体,会产生身心合一的奇迹,但我相信,即便是他,也一样没法彻底放下自恋。从书中可以看到,比赛中的胜负一样会影响他的情绪。并且,也许是因为没有强大自恋导致的竞争推动,所以他自己在体育竞技上,并没有多大成就。
所以我想,这对矛盾可以这样来理解:自恋性竞争,推动着我们去追求变强、变卓越,这是一直存在着的力量;而在关键性的决赛时间,如果你能放下头脑自恋,信任身体,进入身心合一的境界,你就能产生奇迹,甚至神迹。
简而言之就是,平时做好准备,而关键时刻,可以使用身心合一的方法,让自己超常发挥。
做准备的时候,自恋和头脑一样重要,自恋是燃料,而头脑是分析工具,你只需要注意,别把头脑分析出来的东西,去做好坏对错高低的评判并偏执坚持就可以了。
一些朋友,因为看到了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有点小小“中了毒”,认为到考试或比赛的关键时刻,身心合一就是一切,而忽略了自己平时的准备。
例如一位朋友留言说:
我英语很差的,但是在英语考试的时候,两次感觉都看懂了,考的时候开心坏了,可是第一次59分,第二次63分。
这很简单,因为你自己都说了,“我英语很差的”,那考试即便有很好的发挥,也不能达到很高水准吧。
这里,我举一个大神的例子。
美国人彼得·林奇,是和巴菲特齐名的“股神”,他说过一句很牛逼的话:即便格林斯潘(美联储前主席)告诉我明天的财政政策,我也不会丝毫调整我的选择。
彼得·林奇
但他的具体做法是,每当对一支股票感兴趣,他就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做丰富的调查研究,要全然了解这家公司,然后才会做决定。
选择决定了你是谁,而彼得·林奇的出色选择,是建立在他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搞调查研究上。
所以,即便你真洞见到了“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真有了高峰体验,也不能把它当做一切,而忽视了平时的准备。
我想,尽管那么多人都有高峰体验,但好像遗忘了它们一样,继续做着平常的努力,也许是因为我们都知道,不能“临时抱佛脚”。
总结一下,这周看似矛盾的内容背后,其实这是这样解释的:自恋性竞争的力量无时不在,接受它的推动让自己变得更强;在关键性的决赛时刻,放下自恋与头脑,信任身体,创造出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
当然,这不是加尔韦的本意,加尔韦在平时训练学员时,使用的还是身心合一训练法。
从更深的层面上,我是这样看的:自恋,也需要被镜子看见;我们一直在试着追求“我是对的”“我比你强”,但在这个追求过程中,我们不断看到,我和他人,我和世界,好像是互为镜子、互为镜像的关系,我如何看到外部世界,外部世界就如何回应我……
最终,我们可以达到这样的境地:我的内在想象,和外部世界,是一回事。这就是彻底的合一。
在此之前,我们只是片刻或片段地,体验到身心合一,在之后,是“我”与一个事物合一,于是在这个事物的领域上发挥出不可思议的潜能。
除了这些片刻或片段,我们不可避免地活在自恋性竞争中,我们要对它有觉知,通过觉知去减少或适当控制自恋,因为它会给我们的人际关系和事业带来伤害,但同时,我们也接受它,甚至是充分释放它,让它的汹涌澎湃的力量,驱动着我们,去展开我们的生命。
这一周已经有些复杂,其实看我们第一个月内容的逻辑关系,那会更加复杂吧。我在下周会做一个完整的复盘,你感兴趣的话,也可以试着一起来做。
一周问答
接着谈谈大家的留言,首先要特别表扬一下彭文峰同学,他在这个月有太多精彩留言,我们多篇文章,他的留言都成为点赞最多的留言了。因为原留言比较长,此为节选。
彭文峰
第一种打球方法“身心合一”法,是放下自我成就感,放下自恋,放下头脑评判信任身体专注放松。第二种“竞争性”打球方法,是要有强烈的自我成就感,追求自恋的打法。第一种是忘掉自我,第二种是强调自我。问题一:这个自我指的是什么?在哪里?问题二:相互矛盾的两种方法,解决办法是什么?
我的思考:
问题一:”自我1“指的是意识和思维,"自我2”指的是潜意识和身体。我们容易认同自我1,看不到自我2。当我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是谁在问?应该是“自我1”在问。在第一种打球方法中,我们设法感受到自我成就感,此时的“自我”是意识层面的,因为在用潜意识打球,所以没法感觉到。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的自我都是”自我1“,即意识思维层面的。当你想做一件事却发现做不到很难的时候,可能是另一个自我,即“自我2”潜意识不认可了,你就需要好好和那个自我沟通下,知道它是怎么想的。
问题二:第一种打球方法是很难达到的,那是一种忘我的境界。那我的想法是,先做到第二种打法,即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强烈的我要赢的信心,不管是竞技运动还是日常工作,当在工作或运动中全神贯注时候,可能有一瞬间,就体会到忘我的状态了。如果这样的状态越来越多,那么恭喜,可以和“神”相通了。以上,可能理解很片面,强烈希望老师指正。
武志红
我感觉已没有更多话要说。
不过,我还是写了今天的文章,以后还会就这个问题写更多、更多,但你的回复实在精彩深刻。
特别是,这样的思考,必定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真理。
鹏鹏
武老师你好!听了您的讲座,我感觉非常的棒,我也读加尔韦这本书,书中所讲的竞争就是为了强调内在比赛需要,帮助对手更好的提高自己,通过竞争能让自己更好地专注于比赛。书中反映了作者心态的一种改变,由原来的竞争到关注自己的比赛,再后来享受竞争。但是,你所解读竞争有另外一种味道,通过NBA球星的例子,结合自己的感想,更深入讲了竞争中的所包含的味道,点出了满足自恋需要的竞争。能感受到您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想法,不仅仅重复别人观点。佩服你洞察力、心流感觉。
为什么一会儿讲放下自我,一会儿又鼓励自恋导致的竞争呢?我觉得思维就像战争,“思维我”是战斗准备时需要开启的,这时候思维对内要严丝合缝的制定战略和战术,分析好利弊和各种可能性,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外要散播正能量,鼓励团队合作,充分和他人交流,达到和团队每个人“思维我”的共同理解。
“潜意识”是战斗开始后需要迅速启动的,因为我们之前已经用过“思维我”来评判整个事情,并且制定了战略和战术,也充分和队友同步了思维我,那么我们只需要关闭“思维我”就可以了。毕竟你再怎么制定计划都是徒劳的,事情开始后就是瞬息万变,我们刚开始“思维我”定制的一切这时都要作废,但是毕竟刚开始我们整理了思维,和队友们共享并且同步了思维、战略和战术,各种可能得突发情况我们都有分析到,那么现在要做的就是让“潜意识”带着你刚开始的定制的目标走就可以了。
把两者结合起来用,互不干扰,该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就马上思考和复盘,该上手的时候不要磨磨唧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一点都不冲突。罗胖老师有个观点:世界上最厉害的大脑就是存在两个或以上相反的观点还能够正常行事。
武志红
鹏鹏的留言,和我的回答,思路是很像的。
接着我们来看两个问题。
匿名
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儿子与众不同。他比大多数孩子内向,甚至我一度觉得他有自闭倾向!他说话晚,但我没当回事,我就认为我的儿子不会有问题。他3岁才说话,说话即认字,而且他说话是成句的表达,让我认为我是对的……之后,儿子除了依然内向外,身体、学习还不错,没让我太操心。但高中的分班让我们忽略了,儿子没进入他心仪的班,受了打击,成绩下滑,高考进了二本学校,去年本科毕业后,自费去日本留学,现在刚考了语言成绩没出来。我希望他进名校读研,将来在高校当个老师,儿子自己想成为一名学者,我的愿望可以实现吗?是否如老师所讲,我儿子会成为我期待的与众不同的人。
武志红
前两周,我们讲到,权威期待和自我期待一致时,会容易产生巨大的力量。相应的,如果父母的期待,和孩子的期待不一致时,孩子的发展就会被扭曲。
因此,父母最好的期待,是期待孩子成为他自己。最好的做法,是支持孩子走他自己的路,而不是希望孩子成为父母自己想要的孩子。这样的话,这也是对孩子的入侵。
这位朋友,你的期待,有和孩子自我期待一致的地方,这是你的孩子一直努力向前的力量之一。不过,关于孩子具体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最好要放下你的自恋性期待,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匿名
首先,特别感激得到让我们这些普通人都能听到专栏里这么多大神级的老师的课程。我每天都必须听武老师的课,每次都像听音乐一样享受放松,即使这样仍然收获颇丰。第二,今天的课程又让我在教育自己3岁半的双胞胎儿子上,悟出了更多的方法。不知道我们在每次吃奶先后的问题上都采用比赛竞争的办法,这样能带来好的结果么,能让他们爱上竞争么?
武志红
在竞争时,是存在一个三角关系的:我和你竞争,同时有一个裁判在。
裁判怎么做,会决定这个竞争关系的走向,一个好的裁判,会让竞争良性发展,一个差的裁判,会让竞争恶性发展。
不过我个人的看法是,父母不要太过于使用自己的裁判角色,而去怂恿孩子竞争。因为我们的自恋性竞争的力量和热情已经够强大了,它不需要被加码,它只是别太被压抑即可。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是不含诱惑的深情,但这位妈妈,是想利用吃奶顺序而诱导出更多竞争,这会让吃奶这件事,变得太过于复杂,甚至可能会让孩子恨这件事。
当然,这是我的回答,也建议这位妈妈,用我们讲解的心理学,自己去思考该怎么选择。
希望我是相对中立客观地在给大家讲,人性是怎么回事,我是一位心理学人士,而不是一位道德家,不会给大家评判好坏对错高低,然后热心指导大家具体怎么做,那样的话,就是我入侵了大家的界限。
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选择权,所以,但凡涉及到该如何选择的事,这都是你自己最宝贵的事,虽然它有些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