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刚成立,学生们之间还很陌生,老师也与学生不熟悉。为了方便老师在课上提问,我给班级制作了点名签。每个孩子的姓名刻在一根竹签上,放在一个罐子里,放在讲桌上。这样老师在上课时就可以随机点名,既方便老师快速了解和认识学生,也能在课堂上制造了一点小“玄机”,增加了提问环节的刺激感,有利于学生认真听讲。
刚开始个别学生还比较不理解,作为班主任,我也带头把刻有自己名字的竹签放在了罐子里。一方面我觉得我要与孩子们在一起,永远守护在他们身边;另一方面,为了活跃班级氛围,我告诉学生们,在所有老师的课堂上,提问时,如果抽到了我的名签,我就请全班同学吃好吃的。学生们听了,特别兴奋,一个个露出来“坏笑”。说干就干,于是在全班同学的期盼中,班级开启了全新的提问模式。
时间飞快,班级成立快一个月了,我与学生们也逐渐熟悉起来。一次在我的课堂上,按照老规矩,点名背东西,当我把名签高高举起,读出来的时候,学生们就如同“中大奖”了一样,开心的高喊“吃东西,吃东西”。
其实,学生们高兴,作为班主任,我比他们更高兴。因为我觉得这个时间刚刚好,新班级经过一个月的磨合,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也逐渐放下了彼此的戒备,越来越熟悉,是时候在班级搞团建了。于是我信守承诺,周三的晚饭,我决定请全班同学吃肯德基。
周三下午三点,我把班长和生活委员叫到我办公室,安排他俩先在班级做个调研,看看大家都想吃什么,然后直接在我手机上下单。就这样按照同学们的口味,他俩很快就点好了全班的外卖,坐等收货。考虑到男生饭量大,我特意交代班长额外给男生多加一个双层汉堡。
就在这时,我接到临时通知最后一节课班主任开会。我只能安排生活委员在我办公室等着,等外卖送到学校门口时,我会给她打办公室的电话,这样就可以顺利取到外卖。临走,我特地交代她,在班级里分完,我也差不多结束会议。按照全班50位同学的份数,我估计大约在17:10能送到,估计也正好赶上我开完会,这样我就可以带着大家一起吃着美味,一起好好总结和回顾一下班级成立以来大家的成长与收获。
就在我觉得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安心的开会去了。大约17:00外面就送到了,我通知生活委员带领同学去取。我想17:15开完会,正好赶回班级,和大家一起开开心心共聚晚餐,多么美好的场面啊。会议一结束,我就满心期待的匆匆赶往教室。
可是,一到教室,我傻眼了,班级里空无一人,我觉得很奇怪。学生们不是应该在教室里其乐融融的吃东西吗?就在我纳闷的时候,班上的两位男同学小杨和小李,拎着两大包肯德基从走廊来到了教室。我奇怪的问他们同学都去哪里了?他俩异口同声的说,大家按照宿舍各领了相应的吃的,都回宿舍吃去了……
说实话,我听了觉得挺失望的。当了这么多年班主任,我经常领着学生们一起吃好吃的,有时候去食堂,有时候点外卖到教室,有时候在家亲自动手做好吃的给学生们带来……大家边吃边聊,每次活动之后班级同学之间都会更团结,我与学生们关系也会变得更加荣恰。
我们这次竟然吃了一个“寂寞”。
我在教室站了半天……小杨看到我,准备拿出一份好吃的给我。可是当他打开手里的包装时,发现他的这包里全是鸡翅,没有其他食物……我告诉他估计餐厅也会觉得,定这么多份,一定是搞团建,所以把同一类都装在一个包装里啦……同理可推断,有的同学拿到的都是汉堡,有的同学拿到的都是薯条喽……果真如此,等上晚自习,学生们纷纷来到教室时,纷纷讨论着各自吃到的美食,可能他们都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
就真的只是吃一个“寂寞”吗?
我觉得不能“白吃”。也许教育的时机就存在于每一次偶发性事件中。虽然没能当面和孩子们搞团建,但不代表这就不是一次好的教育机会。
于是我还是决定和和学生们聊几句。我先问大家:“今天,吃的开心吗?”大家看我这么一问,都在支支吾吾,有的小声说“开心”,有的说“老师我们宿舍有一个包装里都是番茄酱”……很显然,我知道他们发现了问题。
我和学生们说:“其实只要大家开心就好!老师觉得今天出现这个问题呢,责任全在我,是我没有和班长交代清楚,我本意是想大家在一起聚餐,现在变成每一个同学自己点“外卖”啦。”我说到这时,班长惭愧的底下了头:“老师,是我的责任,我把吃的拿到教室,光想着吃啦,直接分了,欠考虑了。”我当然不会生孩子们的气,安慰班长,还调侃的问他:“今晚,班里的七个男生因为你的疏忽,错失金老师加的爱心牌大汉堡啦!怎么办?”几个男生见势,直接起哄:“班长弥补,班长弥补”,班级里的同学乐的不亦乐乎!
接着我总结了班级成立一个月的点点滴滴,我提出了对他们的希望,希望他们团结起来,希望他们尽快适应新集体,希望他们积极乐观面对学习生活中一切,希望他们眼中有光,心中有爱……听了我这番慷慨陈词,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看来真的不能只是吃一个“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