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都市剧,Sir一向称为“看各行各业的人谈恋爱”。
没想到,现在拍到了Sir头上——
互联网创业人。
没错,Sir也是一个互联网创业人。
从2014到2018,起过,也落过;说过明年称王,也说过明天就解散。
说完“明天解散”后,留下的作案现场
Sir的创业故事,拍出来大概会是部狗血剧和限制剧吧。
所以你说真有部这样的剧的时候,Sir一开始是不太信的。
忍不住就去看了这部——
《创业时代》
根据猫眼数据,《创业时代》播出15天已经累积12亿播放量,微博超话阅读量达2亿。
剧中的同名APP甚至跑上了App store 热搜。
而与此相对的,是本剧的尴尬口碑。
这些天来,Sir看了不少批评它的观点,从剧情到演技,从流量明星到口碑演员。
《创业时代》怎么了?
1、失败的创业
聊聊故事。
郭鑫年(黄轩 饰),一无所有的互联网创业人。
阴差阳错,他认识了一位投资人那蓝(Angelababy 饰),经常在邮箱里语音交流(互相传递录制好的语音文件),组建了深厚的网络恋情。
慢慢,他发现了“语音通讯”的重要性,萌生了做一款语音聊天APP的想法。
可惜,在创业过程中的郭鑫年,被两位也在创业的同僚——好友罗维(周一围 饰)和情敌金城(代旭 饰)不择手段地加害,或侵犯隐私、或剽窃创意,甚至是暴力袭击……
他决心用正当手段取胜。
其实从这段概括,你就能大致看出《创业时代》的软肋。
它把创业的最大矛盾归结为“情怀创业”和“无耻创业”的对抗。
但Sir的体会是,真正的创业路上不是“正邪之分”那么简单,你面临的问题更枯燥和孤独——常常和钱有关,和风口有关,甚至和自身性格有关。
《创业时代》太会给创业“增光添彩”了——
于是也就会看到,网恋认错人还成功上床,前妻赠送房子投资梦想,和老板一言不合就“裸辞”。
要说拍一步一个脚印的“创业史”,《创业时代》该向《无双》学习。
后者也很传奇,但它加入对假钞制作过程精细的复现,镇住了步子,不至于扑街。
但Sir也能理解,制造假钞,有噱头。
而你要来给观众讲一个互联网创业故事,大多数人估计会这么以为——
啥?
就一群常年卫衣拖鞋的加班狂?
(比如Sir)
要把一个看似无聊的行业剧拍得好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最大的难点在于,剧组需要长时间的深入调查,才能做到——
懂行。
一旦你懂了行,编起剧来其实根本不需要加入什么“爱上了你的身体,和另一个女人的声音”的台词,就能抓住观众的心。
好了,《创业时代》开播两周,坏话已经被说得差不多了。
所以今天,Sir倒是想逆反地聊一聊,尽管《创业时代》评分不高,它有什么可取之处?
(感觉你们都是这个表情)
在Sir看来,你可以选择把《创业时代》当作一个用“创业”来包装的武侠故事。
原著小说作者历时五年,一边在IT公司上班,一边把业内那些事写成了武侠风——
小说中互联网三巨头的名字,是李无觅、云沧海和马幻城(总感觉分别是古龙、金庸、倪匡小说里的名字)。
再截取一段大家看看:
不知怎的,看着这些文字,Sir脑海里老是浮现这种画面——
金庸说过:
武侠小说与别的小说一样,也是写人,只不过情节偏重于激烈的斗争。
不光写人,还要写最特别的人;不光写斗争,还要写最激烈的斗争。
《创业时代》营造的斗争是:
一个完美的程序员,和一个最大的程序员反派。
2、完美的程序员
没错,郭鑫年就是经常被黑的那种“程序猿”。
格子衬衫,郭鑫年也会穿,不过穿得很好看。
我们平时调侃程序员,总是说他们的木讷、耿直、内向等等,就像一个掌握了代码的超能力,却对其他事情一窍不通的nerd。
外人对程序猿最不理解的恐怕是——
怎么能对晦涩的东西如此虔诚?
举个例子。
在周浩导演的纪录片《7%》,就有一位非常虔诚的程序员,名叫马博。
马博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围棋人工智能,“绝艺”。
它打败了无数围棋高手。有一次,团队里的某测试想去跟人下一局网络围棋,马博却严词阻止了:
因为现在网上都知道
罗老师是我们的专职测试
如果罗老师拿着自己的账号去下
大家都会以为是“绝艺”在下
如果输了的话就会很难堪
这就像被冤枉了一样
马博的上司这样评价他——
(对待人工智能)跟自己的小孩似的
为什么马博根本不懂围棋,却能从单调的代码里敲出神级产品,打遍天下无敌手?
说虔诚你可能觉得扯。
但不可否认他身上有一股痴。
在《创业时代》里,郭鑫年也有点类似。
那是他呕心沥血研发好“魔晶”后,试行APP语音系统的时候。
克服了这么多困难,没想到,他却在一个超简单的问题上卡住了……
不知道第一句话该说什么。
人家贝尔发明电话,第一句都只说了“喂,芝加哥”;你郭鑫年倒好,研发一个语音APP还要想旷世金言。
旁人觉得,这是他作为程序员的一种痴和傻,但他却真诚地把产品当一回事——
这是我们孩子
郭鑫年经常表现出不可理喻的虔诚。
比方说,第8集,他要向投资人介绍自己的APP。
展示开始前,他关掉手机(摒绝一切干扰),西装革履,在镜子前……练微笑。
结果练着练着就迟到了……
当他终于赶到会议现场,已经变了个样子。
没了领带,没了西装,衬衫领的扣子也解开了。
他为什么脱掉了西服?
Sir想起,曾经和一个程序员同事到一场颁奖晚会,整晚他都坐立难安,也不和明星合影,就闷头吃饭。后来他和我说,“回去就把这西服烧了”。
排场,晚宴,西服,太高傲太遥远太封闭,不是自在的他。
任何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都知道,和用户平行的姿态,才能创造击中人心的产品。
与郭鑫年这个完美程序员相对的,是他的好友兼对手,罗维。
如果说郭鑫年是一根长枪,那么罗维就是一条鞭子。
罗的心思都在手段。他要自己的产品被投资,不选择精益求精,而是用PUA泡妞技术,勾引投资人。
他聘请黑客,黑进了投资人那蓝的私人电脑,找出她的爱好、分析她的性格,然后用迎合她的方式追求她,以便借她的关系得到投资……
他对成功有执念,但对产品没有信仰。
如果说郭鑫年忠于一件“格子衬衫”,那罗维则是什么都套得进去,而且他能穿,也能脱。
两人几乎是天生的对立:一个固执,一个圆滑;一个正经,一个狡诈;一个有信仰,一个没有信仰。
那么问题来了——
这场创业之战,谁会赢?
我们聊聊《创业时代》的背后。
3、“三国演义”
2010年,香港人郭秉鑫在开车时收到了一条短信,他拿起手机回,眼睛在路面和屏幕间往返,心里有点烦躁。
叮,一个价值亿万的想法,就这样诞生于极普通的一次烦躁——不如创造一款手机语音APP。
他将其命名为“TalkBox”,用户目标是开车人群和盲人。
2011年1月18日,只有6人开发的TalkBox在苹果商店上线,3天内,全球下载量突破百万。
郭秉鑫的电话几乎被打爆了,内地的大公司,从盛大到腾讯,都想投资。
郭秉鑫的野心似乎一下变得巨大。尽管基于中国,Talkbox最初一直以面向全球姿态露面——英文界面,用Facebook和Twitter做关系链。
在投资方面,郭秉鑫拒绝了腾讯,选择了盛大。
郭秉鑫没有料到他会后悔。很久之后,他不无遗憾地说:“如果当初我们同意了腾讯,事情肯定不是这样。”
时间推回到2010年10月,TalkBox仍在研发途中。
腾讯的张小龙注意到了一个来自韩国的APP“kik”,它只有一个功能,文字聊天。
2011年1月21日,就在TalkBox上架后第3天,微信上架了。
但微信还没有语音功能,它的第一对手,也不是英文界面只能语音的TalkBox,而是雷军的“米聊”。
直到2011年5月17日,微信开放了语音功能。
从百度指数的数据判断,就在这天,“微信”的搜索指数飙升,远远抛下了米聊和TalkBox。可以说从那天开始,胜负已定。
郭秉鑫不是没有赢过。刚公布TalkBox那3天,全球下载量破百万,他体会到了大获全胜。
最辉煌的时候,郭秉鑫发现了一个问题,但没有意识到它的严重。一年以后,几乎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接受采访时,他才终于提出了它——
“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最大的下载量在中国。”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郭秉鑫一直没有深入研究中国市场,他没有在意,当时中国的塞班系统比苹果系统覆盖广得多;也没有在意,中国人的网络关系链,早就被攥在了腾讯的手里——
“我们犯了虎口夺食的错误。”
如果代入到《创业时代》,你会发现,郭鑫年的原型就是郭秉鑫。
而剧中创造了狐邮的罗维,原型又是谁呢?
狐邮,英文直译就是Foxmail,张小龙曾经打造的产品。
如果《创业时代》的剧情继续按照现实的轨迹发展,那么最后你将看到的结局是:
主角郭鑫年落败了,对手罗维则成为赢家。
它居然要讲一个失败者的故事。
有人要说了,郭鑫年明明那么有情怀,那么正派,为什么创业时代就是不愿眷顾他?
这就要说到——
4、完美的程序员是完美的创业者吗
恐怕不是。
第17集,投资会。
郭鑫年和两个对手,分别要在投资会上,介绍自己APP的价值和成果。
金城和罗维,各自包装自己的产品,不论真假,不论好坏。罗维甚至山寨了好友郭鑫年的功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宣布了一模一样的创意。
而当郭鑫年上台呢……
什么也不说。
我觉得可以直接提问
魔晶我已经做完了
他不愿意包装。
可能他觉得产品是神圣的,是什么样就怎么样,无须华丽辞藻。
产品成功后,大企业来收购,他严词拒绝。魔晶成了新起之秀,得罪了几股大势力,所有人都劝他把股份卖给大企业,他依然严词拒绝。
他只相信自己,认为靠自己足够了——
我们已经终结了所有的短信业务
我的下一个目标
是终结麒麟(即腾讯)
至此,郭鑫年的坚持变成了固执,虔诚变成了迷信,自强变成了狂妄。
罗维则不一样。
他在创业失败后,立即跟随郭鑫年的思路,专注于产品体验。
他不再玩邪门歪道,而是笃定工作,心思都是如何超越魔晶。
当别人说他抄袭,他这么回答:
真正行内人在乎的
只是你的软件够不够好
这种话,跟曾经郭鑫年嘴里的如出一辙。
你看,郭鑫年不能成为罗维,罗维却可以成为郭鑫年。
当两个人的胜负不再死死贴住他们的正反形象,Sir认为,这也就是某种程度上对真实创业路的尊重了。
我们当然不是说,《创业时代》完美复刻了真实。
它更多的是,把一场硝烟四起、风谲云诡的大混战,用更为黑白分明的方式变得清晰明了,让你从中更容易看到创业路上,某一面困局,某一点遗憾。
这种遗憾,也正是Sir赞同的地方。
真实地复刻互联网创业有多难呢?
2010年大卫·芬奇拍摄《社交网络》时,面临的就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题材:一个让亿万人网络交友的天才/混蛋,他自己的朋友圈会是怎样。
电影的原型扎克伯格说过,自己没电影里那么酷,也没那么渣——
“光是写代码、开发产品并不足以撑起一部电影。”
本尊最认的,就是那双拖鞋了。
这可能也就是“创业时代”的悖论——
我们正在见证着每个人的生活,如何被互联网界的创新所改变;
等我们试图走进领略那个传奇时,又发现好像不过尔尔。
真的吗?
恐怕是,创业中的至暗时刻,和最奇险的风光,真正懂得的不过是当局中的一二人罢了。
何足向外人道。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