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很多年前,我也是一个孤独的人。
今年我34岁,这是我单身的第六年,我是一个活脱脱的“大龄剩女”……
我和父母不在一个城市,从读书开始就一直自己生活,一年见不了两三面。
记得上一次和男生看电影,还是三年前。
再上一次和男生逛街,是两年前。
最后一次和男生吃饭,是一年前。
今天中午的时候,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家里对门的张阿姨突发脑梗去世了。
我点点头,平静的回答了一声“嗯”。
听完我的回答,电话另一头,妈妈沉默了好半天,才嘟囔着说了一句“为什么我感觉你现在越来越冷漠,好像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
我苦笑一下,回了一句:“还好吧。”
其实,我记得关于张阿姨的每一件事,小的时候,父母忙于工作,张阿姨夫妇会收留我,在他们家吃饭学习,甚至留宿,印象里她是难得的让我觉得坚强又贤惠的人。
我知道,当妈妈告诉我她突然去世的消息,我最恰当的反应,应该是遗憾的说一声:“嗯?怎么突然就走了。”甚至应该加上一两句关心,然后再用些时间,好好和母亲聊聊关于小时候的事情,最后感慨一句,也许这就是命运的无奈。
但是这些话,我一句都说不出来。
习惯了人与人的距离,我似乎也就更习惯“情感的疏离”。
我见过很多孤独的人,在一群人的聚会里,假意的享受着“合群”的生活。因为很多年前,我也是这样的人。
因为“抵触孤独”,所以“拥抱人群”,可是,当我越走近人群,自己越被一种更深刻的孤独所折磨。
每当分别,我会仔细回忆每一个人与人相处的瞬间;我常常自责,为什么自己达不到他人对于情感维系的期待?相处中他人任何情绪细微的变化,都成了我坦然面对生活的障碍。
后来别人笑,我就跟着笑,别人哭,我就一起哭,我日益麻木,被自己折磨的心神疲惫。于是,我选择把自己“关”起来,完全的拥抱孤独。
可是今天,我却发现,自己已经完全丧失了“哭和笑”的能力。
02、孤独,如何毁掉你?
对于一般人来讲,孤独,其实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体验,当我们与周围的环境、人,缺乏必要的“情感联结”时,就会产生孤独的感受。
当“保持孤独”成为一种习惯时,久而久之,我们会越来越习惯这种没有“情感联结”的生活,我们丢失的是对于“关系”的渴望,可是,在这些关系里,藏着“爱”与“被爱”的温度 下一步,我们会进而丧失“感知温度”和“体会温度”的能力。
一个人,从婴儿时期起,就在家庭里体验着与父母因共生关系而产生的“幸福感”,后来,在独立长大成人之后,共生的关系得以改变,这种“幸福感”也会渐渐丧失。随后,将转变为内心的一种渴望,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来维持新的“幸福感”。
所以,当一个人原生家庭越幸福完满,他对于“幸福感”的期待就会越大,构建积极的“亲密关系”的能力就越强。
如果,一个人的成长时期,在家庭关系中遭遇过情感的创伤。那么,他将无法判断自己对于孤独的“适度距离”。例如,一个强烈渴望关爱的孩子,遇到一个对自己疏于照顾的母亲,生长在常常引发夫妻矛盾的家庭。一方面,孩子常常因为得不到关爱而感到孤独,另一方面,会因为长时间陷入孤独,没有得到稳定的家庭关系,而产生恐惧和焦虑。
这些不良的情绪,被隐藏在潜意识中,成年之后,随着生活进入一段又一段的人际关系和恋爱关系,你既渴望用“孤独”来降低期待、缓解焦虑,避免被关系所牵绊,可另一方面,又因为彼此的“独立”而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导致无法形成稳定的亲密关系。
03、被“孤独感”吞没的幸福……
成年后的“持续孤独”,背后永远隐藏着曾经无数个受过的“创伤”。不良的情绪会藏在“潜意识”中,在以后的人生里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的代价是“性格的偏执”或“被逼迫的焦虑”。
小安少言寡语,十分内向。结婚之后与丈夫常年两地分居,无法得到正常的情感交流。她长期和婆婆住在一起,两代人无法相互理解,再加上小安不善沟通,长期下来,婆婆对小安越来越不满意,经常和家里的亲戚一起指责她。起初小安并没有放在心上,可是随着情绪日益积累,她在这个家里,越来越喘不过气来。
年初的时候,小安和婆婆因为一些小事产生了争执,婆婆找了全家人当众批判小安,小安极怒之下逃出家门,她感觉到自己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甚至要窒息。后来,躯体症状日益严重,无数个失眠的夜晚之后,她终于来到这里。
情绪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身心统合疗法,可以深入潜意识,梳理记忆中的不良情绪。只有对记忆中的创伤,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缓解交流,破坏内在情感的限制,补足现实生活中对于希望的感受。
每一个人的灵魂,在成长的岁月里,都被磨掉了些棱角。
我们需要在日后漫长的岁月里,战胜孤独,补足灵魂。因为,只有人生得以完整,才能拥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