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已落幕,这几天我们高中班群上热闹非凡。作为在广东某山区出来的一群娃娃,大家都在回忆当年的种种不易,一不留神就刷出几百条留言。而回想,距离我们高考当年,时光已经飞逝了11年。
回忆起那时的情景,我们当时是先报志愿再考试的,而且实行阶梯志愿,即第一志愿没上需要减分再衡量第二志愿问题,所以高考一场人生关键赛事竟如一场赌博。有些人会把赌注押大些,结果大多落空,像当时我班几个报了清华北大的没上,最后只能读了中大华工,包括我也属于押大类型;也有因此求稳的,分数可以读人大北大的,但是只填报了普通的重本。
在农村没有网络,还想起那时的报考专业院校什么的基本是两眼摸黑,靠着一本志愿填写指南,对比近几年的录取分数和招生人数去做决定。没有多少读过大学的人给你指引,因为你很可能就是整个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所以基本只能向个别师兄姐打听,或者咨询老师。
说到咨询老师这件事,农村老师功利心特别重,都好大喜功,因为考一个清华北大出来是名利双收的事,所以都极力怂恿学生把宝往大里押,某种程度上参考意义不大。还记得报考志愿那晚,我们的班主任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居然醉着酒回来级室,借着酒意说大话,让大家尽管放心报清华北大之类的。我们私下猜想可能是学校给他施压了,而他故意用这样的状态去与学生对话,既完成了学校的任务,又不至于负下责任,想想也是可悲又可笑。
总之,在我们回想看来,我们那群农村娃娃的路都是在一片黑暗与混沌中摸索出来的,视野狭窄,缺乏指引,相比城市长大的孩子已经落后一大截。
但吐槽虽多,大家最后的结论还是觉得读书是农村人的唯一出路,而高考仍然是目前让农村娃娃走出自己天地的较好的方式。
只是现在城乡的拉差越来越大,农村娃娃的出路似乎也越来越窄。管中窥豹地看,以今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为例,要求考生选取三个关键词来给来华留学生介绍今天的中国,示范关键词有:一路一带、大熊猫、高铁、共享单车、京剧、广场舞……这些都是我认为的"城市时髦词",对于农村学生娃,可能这些词会听过,但大多数都没见识过、体验过,要为之作文只能发挥足够的想象力。唯一有个词看起来好像贴近农村的就是“美丽乡村”,但实际是个政治概念,要站在施政议政角度去解读,而不能只是单纯的描绘乡村的道路通啦、楼房变多啦。
我一高中同学就这个忍不住在朋友圈喷了出题人一顿粪:"对于农村穷困学生,一带一路是虚拟概念,大熊猫没见过,广场舞不知怎么回事,中华美食只是妈妈的那份菜单,长城没钱去看,共享单车只听说过,京剧听不懂,空气污染没感受过,食品都是饭堂的安全的,高铁没坐过,移动支付没手机玩不知道,只剩下一个美丽乡村可以写。对穷人的歧视已经搬到高考作文题来了。我一生穷困潦倒寒窗十年想要借机倾诉我对人生的看法,想表达我对理想对梦想的追求,你居然不给,净让我谈论你城里人的话题,你是叫我回家种田的意思吧?"
的确,"寒门再难出贵子"已逐渐成为现实。
现在在农村还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就是空心化得非常严重,学龄儿童的锐减,导致学校规模不断缩减,以我以前读书的小学为例,我读的时候整个学校有近500人,六个年级每个班都有五十来人;而现在,整个学校只剩下不到100人。生源不足,教育局只能把几个小学合并一起办学,这样学生上学的路途就特别遥远,需要家长接送什么的很麻烦;没有合并办学的小学老师不够,不知道怎么想出来的法子,竟是将几个年级学生凑一起上课。这样的话教学质量肯定好不了哪里去,有点追求的家长见状,削尖脑袋也要把孩子送出城读书,于是留在农村读书的孩子就更少了。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记得前一段时间有一篇文章说到,中国的竞争的上半场是争夺房产形成的资产差,中场是激烈的教育资源争夺战,下半场是医疗资源的争夺人人用钱去"买命"。如果说现在上半场已进入尾声,教育资源争夺战已开启序幕,那末农村娃娃未来的命运只会更加悲惨——除非他/她的父母能为他/她提前在城市获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