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车上听卓老板聊科技,提到了臭氧空洞,恍然间回到了十几年前。
记得小学时候有一阵子,臭氧的话题特别严峻。当时妈妈给我订的《我们爱科学》上经常有这个话题,电视上老播这个主题的科普片,总看到那个蓝屁股的地球的图片。甚至老师课上时会说,南极的动物们正在遭受怎样的紫外线辐射,这个臭氧空洞在以怎样的速度迅速扩大,氟利昂的使用非常大量而且难以控制,好似天塌了一块,恨不得好像全人类马上都要得皮肤癌死掉了,甚至做过臭氧空洞的噩梦。初中的时候还出现过氯离子分解臭氧的化学式的考题,这好像是一件铁板上钉钉子的事儿。
卓老板在音频中解释了臭氧空洞的形成原因和高空游离的氯离子分解消耗臭氧有关。自从1989年签订《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之后,各个国家都在逐渐用无氟(其实是无氯)化合物替换氟利昂,希望可以缓解臭氧空洞。
忽然我就纳闷了,这十几年,臭氧空洞和氟利昂好像从大多数人的视野中消失了。或许是因为从协议签订,到2000年左右已经十年过去,媒体和公众的对于这个长时间没有很大变化的问题已经疲乏,大家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全球变暖问题,再接着过度到严重的雾霾问题上。又或者这个问题已经不再那么严峻了?
于是我就上网百度了一下。今年七月份的一篇新闻稿里提到,这几年的研究显示,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有在逐渐缩小。但是在2015年的10月,臭氧空洞又到了一个历史新高,这又是一个矛盾的结果。
接着我又去查了历年的数据比较,发现这是一个一直在波动的数值。
苏珊·所罗门(Susan Solomon)是麻省理工学院大气化学和气候科学教授,她和同事结合了直接观测数据和模型计算,对2000年以后的极地臭氧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他们识别出几个南极臭氧层正在“修复”的稳定信号,特别是在9月份,臭氧气柱量呈现出有规律的季节性增加。所罗门教授称,值得关注的是臭氧层出现空洞的时期越来越晚了。空洞形成的时期越来越晚、空洞本身的面积越来越小、深度越来越浅。独立进行的各项观测数据都显示臭氧层有所恢复。
看完之后稍感欣慰。
然而搜着搜着,我发现氟利昂导致臭氧空洞这件事一直在被质疑着,就连全球变暖也一度被称为是科学骗局。更有甚者,我看到了有一种论调说氟利昂导致臭氧空洞其实是一个阴谋。
其中提到了臭氧空洞的年年起伏不定,与正在逐渐减少的氟利昂排放量并不匹配;臭氧在平流程,而氟利昂大量分布在对流层,因为大气温度分层原因臭氧与氟利昂并不能充分混合,催化臭氧分解反应;氟利昂的排放大量集中在北半球,大气的对流并不能把氟利昂集中于南极上空,甚至城市最集中的北纬60°左右臭氧含量最高,这与氟利昂的分布也是相矛盾的……
并同时列举出了三个造成南极臭氧空洞的原因:
杨教授在论文中指出,有3个因素结合起来使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第一,太阳风的压力使地球南极上空大气层变薄;第二,处于开裂期的地球南半球由于火山爆发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破坏臭氧层;第三,太阳高能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消耗了两极臭氧。南极臭氧层空洞是自然现象,它一直存在并且存在着周期性的变化。这个也是为什么臭氧层空洞出现在两极,并且以南极为甚的原因。
最后再提出氟利昂破坏臭氧层论是与杜邦公司竞争的公司背后推动的阴谋,实际上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杜邦公司是氟利昂制冷剂的主要供应商)。当然杜邦公司出了本辟谣的书,同时快速研发出了替代品,度过了危机。
很明显这是一篇非常有蛊惑性的文章,非常完整的一个套路,抨击了氟利昂破坏臭氧空洞的理论。
主流科普信息的斩钉截铁,科学杂志上的实验数据和不确定性语气,以及小众媒体的情绪煽动,让我这个没有专业知识背景,又查不到更多专业论文,没有专家答疑解惑,又有些懒惰的人,产生了很多疑惑却一时半会儿没有答案。
于是我把它写下来,过段时间查好资料琢磨清楚了,还可以有一个订正。
DAY 16/ DAY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