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了,它是我国又一个传统民俗节日。
从2008年起,端午和清明、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已列入我国的法定假日。
那么,端午节怎么过呢?当然要吃粽子了。
原来,端午只知道吃粽子,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那天,南方有些地方会有龙舟比赛。至于端午节的由来,为何用粽子纪念屈原等等,再不知道太多,也没想过要知道。
2009年9月,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文化在全世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个已被世界所重视的节日,作为中国人,自己本国的节日,又享受着这一天的假期,觉得再不知道都不好意思过了。
想到就要马上做到,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有什么问题,网上一搜,答案就出来了。
输入“端午节的由来”,一下出来了好多,看了看,文字介绍得挺复杂,内容又多有雷同。
我从中提炼稍加整理了一下,但还保留了大部分原话,如侵就删。
一、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最初和二十四节气有关。
夏至节气,阳光、雨水充足,益于农作物生长,但同时也是蚊蝇滋生,疫病容易流行的时候。古人便选择这天,举行一些活动,是为提醒大家注意防病。
可夏至节气每年并不固定,为了便于记忆,便选了阴历五月初五这天来举行活动。
在古代,端与初意思相同,五与午字又相通。因此,阴历的五月初午就成了端午节。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另外,过去的人们认为数字“五”不吉利,常称五月谓“毒月”、“五日”则是“毒日”,因而五月初五最终被选定为提示大家趋利避害的时间节点。警示人们,防疫的时间已到,大家开始注意防病杀菌。
这才是端午节最初的真正内涵。
后来又有了“避五毒”等习俗。
也许伟大诗人屈原,爱国的伍子胥,孝道的曹娥,他们的忌日也恰恰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所以,后来又发展说是为了纪念他们而有的节日。
不管是不是真是他们的忌日,还是后者加上去的,但这种传说,已让端午节变得更加富有内涵。
二、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
都知道是为了纪念屈原。
今天,我又重新了解了一下这个历史人物。
网上看到一个版本,觉得文字介绍得挺好,就原文复制了过来。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端午节,用纸笔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太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效仿。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太夫。
后来又传说,屈原托梦,想吃饭团吃不到,都被蛟龙所食,人们就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于是便发展成了现在的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三、还有一段文言文加翻译,我也保存到这里。
《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对此段故事的引用如下:“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士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日:“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后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树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地的人就用竹筒装上米去祭奠他。建武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建武年间,长沙有个人叫区回的,大白天看见个“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的,跟他讲,区回经常祭祀他,他对此很开心,但是他们祭祀的米很多都被蛟龙抢走了。以后祭祀时可以改用楝树叶把米包好,再拿五彩丝把它捆上,蛟龙怕这些东西,这样屈原就能避免手慢无。于是区回就照他说的做了。后人的这些风俗,也都来自这里。
如今,因为有了端午假日,端午节这天,人们过得更加有了仪式感,吃粽子、佩香囊、挂艾草、赛龙舟。
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传承下去。
节日因习俗而赋予了文化,因文化而源远流长,它是我们古人聪明智慧的结晶,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福。
祝友友:端午安康!粽香情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