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休假,去了趟日本旅游,在地铁上看到一幕很让我震惊:
整个车厢里只有呼啸的地铁声,安静异常。乘客不是很多,但每位乘客手里不是翻着报纸,就是举着书看。地铁站一到,乘客把报纸一卷,或者合上书就走了。
来回在东京和京都转悠,每一趟地铁的乘客都是如此。
我和老公啧啧称奇,再也不好意思玩手机打电话了,有模有样的买了本书在地铁上看。
2.
旅游回来,在北京坐地铁时,百无聊赖,我又从箱子里拿出那本书,准备看完。
但是,暴露在众多人的眼光里,我却看不下去了。
北京地铁人太多,尤其是某几个站点,挤都挤不上,拿在手里的书根本就打不开。
好不容易坐过几站,人少了,翻开书看看。咦,对面的两个小美女瞥了我一眼,而后指着我的书窃窃私语。在讨论我看什么吗,还是什么说我在装认真?看看其他乘客,基本人手一机,偌大的车厢里就我这本书特别显眼。
随行的朋友装作很随意的样子,问我在看什么,过后又问我看这书有没有用。我回答不上来了,就看个书而已,和我扯有用没用,我哪知道。这么一思考,打乱了思路,原来看到哪里了也给忘了。
老公自从旅游回来后,就再没摸过书,抱着手机纵横捭阖。我劝他,看会书吧,别总玩游戏。老公理直气壮地说,看书太慢,浪费时间,不如玩两把游戏。
同事们知道我从日本旅游回来,纷纷问我买了什么。我把买的书拿出来,他们顿时炸了锅:去趟日本,就买个破书,你买点化妆品和电子产品嘛。
3.
不只是我,我的好朋友大红也遇到了同样的苦恼。
大红说,上班间隙她看书,同事挨个询问什么书。看了一段时间,同事们渐渐不怎么理她了。今天更离谱,大红正看的入迷,没有任何交集的大老板竟至走到桌边,问看的什么书,把大红吓个半死。
大红说,不知道哪个嚼舌根的,把我看个书都给老板说。下次再也不在人前看书了。
4.
什么时候开始,在公众面前读书是件羞耻的事了?
从前,敲打洗衣、生火做饭、黄牛耕地,每一件事都需要人们自己动手。读书,没有时间和精力。
而今,洗衣机、天然气等科技解放了人们的双手,释放了更多的时间,但电脑、手机、电视又吸引了人们更多的注意力。读书,依然没有时间和精力。
从古至今,读书都是件奢侈的事情。
那些不喜欢名贵包包和手表、愿意躲在一隅安静看书的人,却被现实社会看成了另类。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从上下品级中交换了位置,降到了最底层。
有数据统计: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
5.
我喜欢看书,偏爱纸质书。
在我孤独时,书给伴我成长,给我安慰;在我焦虑时,书为我指明方向,缓解压力。
我不想在别人诧异的眼光里看书,不想被人打扰,所以我喜欢去到一个人的地方,与书为舞,做自己想做的。
我的内心不够强大, 总受外物的干扰,但我读书的意志坚定。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躲开众人的眼光,我就是要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