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是一篇针对论文《浪漫之爱 vs. 繁衍机会:区分存在威胁情景下不同焦虑缓解机制的贡献(Romantic love versus reproduction opportunities: Disentangl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anxiety buffers under conditions of existential threat)》的解析。论文于发表于《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第48卷第3期,作者为Hoppe, A., Fritsche, I.和 Koranyi, N。
一、研究问题与背景
以往研究发现,死亡焦虑缓冲机制包括亲密关系和个人后代。在意识到自己的死亡后,关于浪漫承诺的想法会减少其他防御性反应。死亡的显著性增加了对后代的渴望,而预期后代的显著性消除了死亡凸显对不容忍和其他防御反应的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探寻浪漫关系的焦虑缓冲功能是取决于人们是否预期自己将与伴侣生育后代(生物性),还是人们的浪漫关系。(社会/文化性)。
二、研究理论与假设
研究1和研究2探究了在存在威胁的条件下,关于拥有无父母身份(有父母身份、对照组)浪漫关系的想法是否会影响伴侣的情感、承诺和防御反应。
研究2侧重于内在机制,并测试了想象无父母身份(有父母身份)的浪漫关系是否会影响对浪漫爱情的看法。
研究3探究关于无父母身份(有父母身份)浪漫关系的想法是否会影响死亡想法的可及性,依恋风格是否会调节浪漫关系对死亡焦虑的影响。
三、研究1的过程、方法与结论
招募198名参与者(157名大学生,117名女性)。实验为2(死亡凸显组 vs. 无死亡凸显组)×3(有父母身份浪漫关系 vs 无父母身份浪漫关系 vs控制组)被试间设计。参与者首先完成一道有关当前亲密关系状态的开放式问题,“你当前是否处于一段浪漫关系之中”。回答“是的”的参与者继续进行实验。然后,进行两道问题的死亡凸显或控制组启动。然后完成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的延迟分心任务。其次,进行关系凸显操纵。在有父母身份浪漫关系组,参与者需要描述当前浪漫关系的具体特征,并且想象一项医疗体检显示他们将会和伴侣生小孩,以及与伴侣和后代幸福生活的场景和积极情绪,无父母身份浪漫关系组,参与者则想象医疗体检显示他们和伴侣将无法生育小孩,以及写下没有小孩情况下与伴侣幸福生活的场景与积极情绪。最后完成内隐伴侣喜爱量表和伴侣承诺量表。
结果发现,死亡凸显与有父母浪漫关系有无对内隐伴侣情感的交互作用显著。死亡凸显增加对无父母身份浪漫关系组对于伴侣的积极情绪,对有父母身份浪漫关系组无影响。死亡凸显与有父母身份的浪漫关系有无对伴侣承诺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这说明,浪漫关系的死亡焦虑缓解作用不是因为繁衍特性——父母身份,而是因为浪漫关系,这与原本的假设不一致。
四、研究2的过程、方法与结论
招募172名参与者(155名学生,134名女性)。研究2旨在复制研究1的结果,探索中间机制。实验为2(死亡凸显组 vs. 无死亡凸显组)×2(有父母身份浪漫关系 vs 无父母身份浪漫关系)被试间设计。参与者首先进行死亡凸显操纵。死亡凸显组需要完成包含着死亡相关词和中性词的字谜方块(word puzzle),控制组则只有中性词。紧接着,完成浪漫关系操纵,但是关注未来的理想浪漫关系。根据不同的条件,参与者被要求思考自己未来理想的恋爱关系,并写下与伴侣和自己的后代(相对于没有自己的后代)一起过上美满生活的积极想法和情绪。有伴侣和自己的后代(与没有自己的后代)的美满生活的积极想法和情绪。最后,因变量包括评价社会违规行为的严厉程度和合适程度(例如,玛拉是大学生。在考试期间,她经常从图书馆借阅许多书籍,以妨碍其他学生备考。因此,她希望在就业市场上获得最佳的起始位置)、伴侣承诺和浪漫之爱的渴望。
结果发现,死亡凸显对社会违反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浪漫关系启动对社会违反行为总体评价有显著影响,在有父母身份浪漫关系情境中,对社会违反行为的负面评价增加。有父母身份浪漫关系组比无父母身份浪漫关系组更加严厉。死亡凸显增加有父母身份浪漫关系组对惩罚合适程度的评分(边缘显著)。对于伴侣承诺,死亡凸显增加无父母身份浪漫关系组对于伴侣的承诺。此外,无父母身份浪漫关系组中,死亡凸显通过浪漫之爱影响外显承诺、惩罚评价和整体的社会违反行为;而有父母身份的浪漫关系并未出现这种现象。
五、研究3的过程、方法与结论
探索有无父母身份浪漫关系是否会影响死亡相关想法的可及性。
招募100处于浪漫关系的德国大学生参与者。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父母身份有无的浪漫关系),死亡观念可及性和关系特质作为因变量,最后完成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类型(调节变量)。
基本程序同研究1。结果发现,与无父母身份的浪漫关系组相比,有父母身份的浪漫关系组填写出更多的死亡相关词,关系特质没有区别。回避型依恋类型调节关系状态对死亡观念可及性的影响。只有对于低回避型依恋类型的人,想象无父母身份的依恋关系才会减少死亡观念可及性,高回避型依恋类型的人不存在这种现象。焦虑型依恋关系无调节作用。
六、总结全文、不足与未来方向
这篇研究探讨了浪漫关系关系的焦虑缓冲功能是由于其繁衍性质,还是浪漫关系代表了一种独立的焦虑缓冲,通过三个研究发现,浪漫关系起着独立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们甚至还发现,期待一段美满的非父母恋爱关系似乎会提高恋爱关系的焦虑缓冲价值,因为它提供了浪漫的爱情和依恋,为减轻焦虑奠定了基础。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参与者多为学生,要求其想象有父母身份的浪漫关系,可能无法真正代表具有父母身份的个体。此外,当前研究无法确定浪漫关系是否与文化世界观起独立作用,也无法证明繁衍需求是否可以作为亲密关系的一部分。未来研究可以从这些角度出发,进一步发现亲密关系和浪漫关系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