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思Vol.44:社交货币
2017.6.19
最近生活工作中频繁接触「社交货币」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最初是由沃顿商学院的营销学教授Jonah Berger提出,国内则是被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提到而受到使用和谈论。
抛开那些学术范儿的定义,我对它的理解是:
社交货币是一种开启社交语境的契机,是一种谈资,是一种能够在社交关系中的无形货币,它能「积累财富」,也会「消耗财富」,同样,它也能为你「买」来别的东西。
36氪去年一篇名为《如何为你的品牌打造“社交货币”?》中这样描述社交货币:
你用自拍去买朋友的赞;
你用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和撰写的文字去买朋友的赞和评论;
你用自己对于李易峰的狂热去获得粉丝后援会的认可;
你创作了一个有关爱情的条漫,妹纸将它转发给男友买他的注意力;
你写了一篇如何起微信标题的文章,老板把它发给微信小编买他的学习和认知;
这样就好理解一些了。换成人话则是:你通过你日常在生活工作、社交网络中的「表现」,不断积累某种他人对你的认知和标签,以至于会影响你和他人之后的社交情况。
你用心的经营朋友圈、使劲儿修图发自拍、看电影吃好吃的发朋友圈、看书发朋友圈、转发某个东西到朋友圈,其实都是你在经营自己的「社交货币财富」。
你平时的穿衣打扮风格、衣服鞋子手表包包的牌子、手机壳文化T恤电脑贴纸,也都是你无形的「社交货币」。
几个自己身上关于「社交货币」的小事儿:
• 刚进杂志做记者的时候,为了和一些比我年纪大、名气大的被访者交流得更顺畅,我开始故意把头发留长、学抽烟,这在那个语境下也是我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交货币」;
• 我有收集带文字T恤的爱好,一方面是喜欢,另一方面这些有意思的T恤则成为我的「社交货币」:nothing.cn做的方言系列T恤、Storybook做的「睡不着」T恤、日剧衍生品「高等游民」T恤、朋友酒吧做的「准时上班、准时下班」T恤,这些T恤都会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比如初次见面)的时候帮我迅速打开话题,建立我在对方认知中的形象,建立我期待中的标签和印象。
• 之前创业时为了涨粉,去刷脸攒大号的互推(然后带上我的小号),最后的互推有七八个参与,平均粉丝数50w左右。其中找到「做書」的刘松老师时,他说「这事儿我冲你,没问题,你来操作就好」。当时一脸懵逼加感动,但事后琢磨,这无非是「社交货币」起的作用。我和他并无太多交流,但通过社交网络我们达成了某种相互的认可。
• 我的电脑贴纸有些「刺激」,有个班克西的涂鸦作品,是个浑身很多个阴茎的男人(有次一组照片被腾讯发到首页,我因为这个贴纸被网友喷成筛子)。这也成为我的某种「社交货币」,并且成为一种对身边人无形的「筛选」。
• 前段时间开始玩王者荣耀,工作同事之前多了话题,甚至还因为玩游戏促进了工作上的进展。王者荣耀也成了这个时代的一种「社交货币」。
这篇文章本来是想写《社交货币演变史》,从最开始的书影音、偶像文化、亚文化标签、明星互联网公司八卦,一路延伸到现在的热门话题(比如王者荣耀、阴阳师等),从这些社交货币的载体上,能看到很多东西的有趣演变和变化。但因为是日思,没有太多时间去查资料和整理成文思路,于是就这么写出来吧,当做日后思考和观察的一个视角,也可以为以后在写这篇文章留个念想。也希望能抛砖引玉,如果有人写了或者有相关文章不让通知我,我很乐于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