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重温易中天老师的评三国。
少年时代最喜欢刘备集团:汉室正统刘皇叔,忠义无双关公云长,霸气的张飞,一身是胆赵子龙,神机妙算诸葛亮……
然而随着资历年龄渐长,对于曹操集团真是无法抑制的倾向。从对立,变成了中立粉,又从中立粉到了喜爱。
在大众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中,以汉室为天下之正统,描写了董卓,袁绍,曹操,刘备等诸多英雄。在文学修饰下,以及描写主体,作者个人倾向等等,让我们不知不觉代入到蜀国的立场。那么,曹操作为对立面,以及最强大的竞争对手,自然而然就承受了最多黑。
三国演义里诸多因为对曹操描写进行文学上的修饰,导致对曹操产生错误观感的例子就不罗列了。易中天老师在评三国里面都有写道。
那么从我个人观感,我为什么开始喜欢曹操。
一 够励志。曹操作为一个宦官之后,也就是太监养子的孩子,最后成为汉丞相,大将军,天下有其二。这难道不比当今社会什么屌丝逆袭白富美更玄幻吗?要知道古代是最看重家世身份的。曹操从一个这么卑微的身份,白手起家,他没有皇叔这种显赫的身份,没有父亲兄长留下的基业,没有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他从黄巾军开始征战天下,一生戎马,一步一步最后登鼎天下。曹操,可以说是当代职场人奋斗的目标了吧。
二 为人真实,性情豁达。不管三国演义里怎么对曹操进行修饰,怎么用主观的立场去看待他,去描写他。只看他最后能天下有其二,就知道他是一个为人真实,性情豁达的雄主。
怎么说?按三国演义的说法:他是奸雄;说他宁负天下人,不负我;说他狡诈等等……从而使很多人看到的时候衍生出这个人斤斤计较,这个人不真诚,这个人毒辣……
那么真实呢?曹操手下谋臣如云,武将如雨。我们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常常有看到这个场景,说曹操战败了,手下曹洪对曹操说“天下可无洪,不可无明公,”又或者是死战不退的典韦,献马的曹安民?如果曹操这个人毒辣,他虚伪,做作,那必然不得人心;如果他斤斤计较,天天克扣工资,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谋臣武将来打工?如果他不真诚,不是真心对人,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为他赴死?
要知道有天赋的人都是自负的,特别是天才。而曹操手下文有郭嘉,荀攸,荀彧,武有张辽,徐晃等等。他们作为曹操的手下,同时也是曹操最重要的事业合作伙伴。如果曹操是一个虚伪的,表面一套背面一套的小人。那么为什么没有一个人离开他,反而他们每个人都殚精竭虑的帮助曹操,最后打得天下诸侯望风而逃,一统中原北方。雄据天下有其二。
这么一推,似乎就找到了真相。
三 文韬武略,知人善用。曹操在武功上的成就就不必赘叙了。在文韬上,他与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做的多首汉乐府,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同时他知人善用。颁发举贤令。主张唯才是举。这点上与袁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袁绍可是号称四世三公,手下良将谋臣并不比曹操少,然而最后却是曹操以弱胜强,打赢了官渡之战。兵力上占优,人才储备也毫不逊色。战斗更是袁绍主动挑起,为什么最后失败的却是袁绍呢?其实想想就清楚了,一个公司再好,员工再优秀,但每一个方案能否实施,不就是要由决策者最后拍板吗?如果决策者的决策出现了失误,那就算员工再努力,再多的外界因素都无法挽回。
就当下,2021年的今天,我们在一千多年的曹操身上,依然能看到不少值得我们警醒和学习的。从他的身上,做些自我理解以及衍生。
待人以诚,并不是对每个人都真诚。那是傻子,憨憨。人的交际网是有亲疏远近的。君子是可以欺之以方的。所以人际上,我们要真诚,但有时候行诡道,诈术也无不可。
有一项自己热爱的事业很重要,但内心的文化建设也要跟上。
要走自己的路,有自己的坚持。大家大骂特骂曹操,但他们又奈何不了他。后来每次看到这,都觉得好笑。优秀的人就是会成为其他人的目标,和攻击的对象。
因时而变,因地制宜。不管是他的军略,还是用人之法都能看出他是一个通“变”的人。没有固定的套路,存乎一心。才能把人,法,略。用活起来。变通,是我们当下人很纠结的问题。该不该变通,怎么变通,是我们在面包与理想之间的拷问。在我看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往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为此当变则变。至于最后自己是不是目标也变了,那就是另一个你该回答的问题了。
做人要大气,该争的争,不该争的不必斤斤计较。人格魅力,为人处世,给人的印象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重。
以上。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