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逛淘宝时,面对众多的商品,是否让你不知如何选择?
走进一家小餐馆,面对眼花潦乱的菜单,是否不知到底该吃啥?
手机里关注了许多的公众号,面对每天的推送,都不知道到底应该重点看什么内容?
……
我想,这时你表情应该是这样的:
对,这就是我们说的“选择恐惧症”,在心理学上叫“决策瘫痪”。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下面这个实验。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
实验人员把消费者分为A和B两个组,给A组消费者提供6种不同口味的果酱,给B组消费者提供24种不同口味的果酱,而且两组消费者都拥有试吃和优惠券的权利。
结果显示,在A组中有30%的人购买了果酱,而B组中只有3%的人购买了果酱。
这就奇怪了,不是说好的选择越多应该越好吗?
其实不然,人们在面对过多的选择时,会不断对比判断,这样会耗费更多的精力和脑力,导致他们鉴别和选择的能力持续下降甚至瘫痪,最终反而无法作出最快最好的选择。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行为是针对“决策瘫痪”这个心理作出改进的呢?
比如
在肯德基里面,虽然他们也在卖很多食物,饮料有可乐、橙汁、柠檬、奶茶等,食物有汉堡、魔法鸡块、薯条等等,每次去了都要纠结半天。
为了提高人们的购买率,他们同时另外把这些食物组合成了一个个套餐,比如什么“家庭三人套餐”、“早餐组合”等等。这样大家选择起来就方便多了嘛。
再比如
在一次募捐活动中,你说,希望大家多参与,捐多少都可以的,这样反而让大家很纠结,捐多了吧又感觉怕吃亏,捐少了吧又怕拿不出手。
如果你直接在捐款箱上面写明“大家快来献爱心,捐10块钱吧”,这样大家都不用太纠结了,事实证明这样收到的钱反而要多一些。
以上都是通过组合或减少选择来让避免人们的“决策瘫痪”,从而更好地达到目的。
说了半天,那我们如何有效避免“决策瘫痪”呢?
001 减少选择项目
尽管有时会面临很多选择,但我们要强迫自己去精简它,不要贪多求全,要果断的放弃。这样往往“更少,才更好”。
比如
学习时间到了,你叫你小孩不要玩了,该去学习了。这时你如果说“儿子,快点去学习了,不要再玩了”,这样效果不一定好。
如果你说“儿子,学习时间到了,你是去练习英语口语呢还是做数学题呢?你选一个。”
这样是不是他更容易听你的话。
002 用目标来缩小范围
明确一个自己要想得到的目标,然后用目标上限定范围,这样也能提高我们的选择效率。
比如
我们参加微信上的各种学习社群,每次一打开,都有上百条的聊天记录,那么我们如何去在这众多的信息中去提取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呢?
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平时自己认为比较优秀的人的信息来看,这样就能更快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因为里面有很多信息是没有太多价值的。
我们看微信公众号也是一样,我们当下想了解什么内容,比如演讲、时间管理、学习方法、英语等等,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定下来后再去从中选择,这样也能避免时间浪费。
003 设置条件限制
在选择前先设定一些必要条件,通过条件的限定,筛选出我们想要的东西,同时过滤掉没用的大多数。
淘宝购物时,你可以设定价格区间、限定地区、产品材质等等来进行筛选。
你在相亲时,也可以限定条件,比如身高、学历、爱好、工作等。
在选择工作时,首先考虑地理位置、所在地区、专业是否对口等等。
所以,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选择越多不一定就越好,适当地缩小焦距,可能让我们更加轻松高效,尤其是在时间这么珍贵的当下,明白“决策瘫痪”,掌握避免的方法,提升自己的选择效率,也是进行有效时间管理的一方面,从而留出更多的精力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是商人,也可以通过提供优质选择来帮助用户减少决策和判断所耗费的精力,往往更容易出奇制胜。
最后总结一下
001 面临过多选择时,我们往往不知如何选择,这在心理学上叫“决策瘫痪”;
002 如何避免“决策瘫痪”,提高选择效率,我们讲了三种方法:一是减少选择项目;二是用目标来缩小范围;三是设定条件限制。
所以更多不一定更好,希望今天的文章对你有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