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将近两个小时的培训结束后,虽然有点累,但感觉收获不少。汤瑾老师精彩的培训还在脑子里萦绕,深深地发现:差距。汤老师在习作方面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的有效性让我感到大大地落伍了。仔细分析,汤老师也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专家,她也是一线的教育实践者。和我们一样干着普通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我们之间为何会有如此的差距?不善思考、不研究、无创新,应该是症结的根本。回想我的教学工作,一直重复着老套路。尽管现在有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但从教学理念上来看却大多还是穿新衣走老路。
听了汤瑾老师的讲座,更进一步明确了习作教学的现状和误区,汤老师“童本取向,思趣写作”的讲座干货多多,希望有了她的理论指导,加上自己以后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能够早日走出习作教学的误区。她提出的“童本取向,思趣写作”就是立足儿童本位,关注儿童写作情感和写作思维,力求通过儿童喜欢的、适切的教学方式激发儿童习作过程中情感的高投入,思维的高运转,落实技法的高站位,使得习作教学不架空、不跑偏、不低效,让学生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习作之路。这一习作理念也将会作为我在习作教学中的宗旨。
她指出统编教材中习作有三个指向:第一指向儿童。我们统编本教材习作要求将儿童放在习作教学的中央。激励每一个孩子说童真的话,写童真的事,书童心的情。第二指向生活。力求将习作和儿童的生活成长建立丰富的连接。第三个指向实践。强调学生在习作的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表达习得言语智慧,最终实现习作能力的螺旋上升。
汤老师详细讲解了童趣写作如何在课堂实施,她围绕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思维、指导修改几个方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进行了指导。每一个要点都有生动的案例,每一个案例都让我回忆起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产生了思想的碰撞,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以下就是让我受益匪浅的童趣写作如何在课堂实施的具体路径:
她的第一个课堂实施路径就是创设交际性语境。设置情境化的写作任务,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有清晰的目的,有确定真实具体的任务布置。 她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学期的一篇写景的习作《这儿真美》为例。撬动大家都很喜欢都用的朋友圈这个关键点,激发儿童写景类文章的习作动机。汤老师设计的习作单也是一个朋友圈的形式。以朋友圈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试图通过创设这样的一种交际性语境激发孩子的言语动机,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巧妙地为孩子搭建了习作的支架。可谓是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创设交际性语境不仅为了激发学生的言语动机,还试图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学会分享,进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第二个是构建体系化的教学内容。内容的选取必须明确该内容的内在的逻辑体系。我们要对应相应的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进行选取。当下的学习内容是早先学习内容的延续,也是未来学习内容的接触,彼此之间是有呼应、继承和发展的。
第三个是设置游戏化活动。儿童是通过玩来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所以玩是儿童最好的学习。通过设置好玩的游戏化的活动,把儿童带入情境当中,引导他们进入一种自由放松的表达状态。这个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因为我们要选择适合的适切的小试验,并真正在课堂上可以实施的。例如汤老师分享了自己上过的一节三年级的写作课中如何来设置游戏化的活动的。她紧紧抓住儿童好玩儿的特点,把阅读和写作进行了一个有效的勾连。
第四个就是构建支架式习作。习作支架是整合嵌入习作知识和技巧的显性的习作知识系统。是在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搭建的脚手架。有提示、建议、触发、指导写作的功能,帮助学生完成无法独立完成的写作任务。所以我们的写作教学要给孩子足够的支架,帮助他们完成习作的任务。让写作思维可视化,一方面激发儿童的言语动机,激发表达的内驱力,另一方面切实的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给学生搭建各种各样的习作支架,如:词云、思维导图,绘本、例文支架等。
汤老师在最后还着重提醒老师们要将评价和批改融为一体,让评价前置,在学生习作练习之前就要明确评价标准,练习之后还要对照评价标准进行修改。我觉得这个提醒特别重要。因为自己在教学中确实忽略了,只是自己明白了评价标准,而没有让学生明确,更没有在习作练习之前就让学生明确。所以在今后的习作教学中,我不仅要学习汤老师建议的每一次习作只从一个切入点进行练习,还要学习汤老师建议的将评价和修改融为一体。
确实如汤老师总结的那样:习作是学生学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得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经验在真实语境和表达困惑中逐步形成的。所以我在以后的习作教学中要着力激活学生的表达需求,关注他们的认知体验,点燃他们的写作思维,从而让他们实现交际运用。总之,让写作真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