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豆蔻梢头,放绽娇芳,剔透清新,脱俗新妆。白玉凝脂,欣沾雨露,红唇吐气,湿浥风量。幽香万斛,俏吹轩醉,雅韵千层,江畔梦长。豆蔻年华,情融墨笔,问天何处,可觅卿狂?
一斛珠.百花吟之豆蔻花
春生幽径,娉娉袅袅梢头静。一堤烟柳笼娇影。对镜清江,犹自凝眸冷。
又梦长安兴庆咏,沉香亭畔痴情迎。杜郎俊赏诗题胜。再赋魂销,酒醉湖亭暝。
词牌简介———
一斛珠,《宋史·乐志》名《一斛夜明珠》,属中吕调。《尊前集》注“商调”,金词注“仙吕调”,蒋氏《九宫谱目》入仙吕引子。晏几道词名《醉落魄》,张先词名《怨春风》,黄庭坚词名《醉落拓》。
本词牌共有 3 种格式,输入作品采用的格式是格一(南唐)李煜(晚妆初过):双调五十七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
豆蔻花的文化内涵———
豆蔻花,中药名。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花。我国云南、广东有少量引种栽培。具有行气化湿,温中止呕之功效。常用于湿阻中焦,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浊腻,呕吐呃逆。
豆蔻是《中国药典》收载的草药,草药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产岭南。高丈许,外形像芭蕉,叶大,披针形,花淡黄色,秋季结实,果实扁球形。
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生于山沟阴湿处,中国多栽培于树荫下。海南、云南、广西有栽培。
果实药用,作芳香健胃剂,味辛凉,有行气,暖胃,消食,镇呕,解酒毒等功效。
主要价值———
白豆蔻:果实药用,作芳香健胃剂,味辛凉,有行气,暖胃,消食,镇呕,解酒毒等功效。
爪哇白豆蔻:果实供药用,作芳香健胃剂,味辛凉,有行气,暖胃,消食,镇呕,解酒毒等功效。种子的种沟明显,樟脑味较白豆蔻为浓。
中国古代所说的豆蔻主要是指草豆蔻,也正是它频频出现在我国古典诗词当中。中唐之后,豆蔻花是南方的象征,在南方花木谱系中地位很高。豆蔻一朵花两花瓣,主附相从,主花瓣上有着绮丽的纹彩,上方轻覆着一纯色花瓣,两相依偎,古人也用它来拟托相思情愫。
晚唐五代词人毛文锡的词作写道:“豆蔻花繁烟艳深,丁香软结同心。翠鬟女,相与共淘金。红蕉叶里猩猩语,鸳鸯浦,镜中鸾舞。丝雨隔,荔枝阴。” 整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南方风光,而以豆蔻花繁、丁香软结开篇,颇有情致。北宋晁补之词中写道:“豆蔻梢头春尚浅,娇未顾,已倾城。”大家耳熟能详。还有王安石的儿子王雱的名篇《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真是写不尽的相思意跃然纸上。
《小园春思》
(宋)陆游
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春生豆蔻梢。
若论此诗吟思苦,纵磨铁砚也成凹。
豆蔻生于山地疏或密林中,我国多栽培于树荫下,在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栽培。
豆蔻是我国药典收载的草药,《中国药典(1985 年版)》确定草药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可用于化湿消脾,行气温中,开胃消食。另外豆蔻花、白豆蔻的果壳也可供药用,豆蔻花还可入汤、入粥。
豆蔻花未大开时就显的非常丰满,故俗称为“含胎花”,因此也就成为少女的象征。以豆蔻比作少女,最早出自唐朝杜牧《赠别诗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意思是说,姿态轻盈举止优雅正是十三年华,就像二月初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这是杜牧在扬州期间,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一位歌女。诗中用早春二月初树梢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喻十三岁的少女。因此,豆蔻后来就被用来专以形容十三、四岁的年轻美少女。
春天的花卉很多,为什么独独选中豆蔻花来比喻少女呢?原来豆蔻含苞之时,显得非常丰满,因此民间俗称其为“含胎花”,在诗文中也常用它来比喻处女。在各色豆蔻花中,又以红豆蔻花为最美,其花芯中央有两瓣相并,形似同心,一向被视为爱情的象征,清人诗云:“结就同心蕊,因标连理枝。”指的就是它。后世吟咏豆蔻的诗,大多含有这种寓意。
202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