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有个很妙的现象,住在同一个社区的成人即使门对门可能从来都没碰到过,偶尔碰到也形同陌路,可这一种陌生自从家里有了小baby就会完全逆转(有没有秒中)。
只要天气好的时候,小区的妈妈婆婆奶奶就会抱着推着拉着孩子们出来晒太阳。遇到了,肯定会打招呼,"小弟弟还是小妹妹啊?"
"几个月啦?"
balabala就要开始进入评价模式,
"哎呦,头发长得真好"
"哎呦,眼睛大大的像妈妈"
"长得挺结实的"~
遇到都是正面评价,家长们当然都是欢天喜地。
可偶尔也会遇到糟心的评价,
"你们家宝宝不穿袜子,寒从脚起~"
"你们宝宝这么小,哪能竖起来抱呢~"
"宝宝咳嗽了,要去医院看看啊~"
经常看育儿文章,会看到这样的观点"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妈妈自己要做好的示范",还有"要尊重孩子,不要跟别的孩子比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你就是爱哭闹,你就是不好好学习之类的",当这些观点都非常正确的时候,考验妈妈的时刻到了,怎么在不评价宝宝不给宝宝贴标签的同时,给宝宝做个社交达人的示范呢?
我说三点给宝妈们参考:
一倾听,成人社会里所有沟通的基础就是你真的有听到对方在说话。我很多次观察婆婆妈妈们的对话,都发现特别有意思,她们经常各说各的,看似在聊天的,又似乎没有交集,但却能说好久。
"我们家开始吃米糊了"
"我们家吃的面疙瘩"
"米糊是美国代购,一罐要**钱,养个孩子真贵呢"
"宝宝特别喜欢吃面疙瘩,每顿都要吃~"
听起来是在对话,总感觉有点不对劲。
更有意思的一段对话,
"我女婿挺好的,不挑食每天做什么就吃什么"
"我儿子就苦了,每天回家丈母娘就给吃剩的"
"我做什么女婿都说好吃"
"我跟儿子说,要想吃什么就回家,妈妈做你爱吃的"
这可能就是女性聊天的神奇之处吧!
但我仍然觉得沟通的基础是倾听,听听对方在说什么,时不时地给予正向回应,点头或者嗯,是的~
还有我的催眠老师阿德用的必杀技"嗯,这很好啊"(有个来访者说,"我想抢银行",阿德说"嗯,这很好啊",疯了吧!这么回应?如果带着真诚回应,听到这话的人会被震慑到,第一次感觉不带评价地被听到,阿德接着说"是什么让你这么想呢?最近遇到了什么困惑?"来访者立马开始吐出心声)
心理学名家武志红近期推出了一个视频节目《成为你自己》,第一期的主题"看见就是爱"。那听见是什么,听见就是尊重,我们只要做倾听就是很好的示范。想想看成人世界里的冲突和争执,有多少是因为我们感觉自己没有被看到没有被听到,感觉到自己不被爱不被尊重了,这才引起的。能够倾听,真诚地展示了尊重,对方受到了这样的信号,才会跟我们正向互动,才有可能向我们展示尊重。
那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媳妇懒得要命,连碗都不洗""孩子爸爸根本不管孩子,婆婆烧的饭难吃死了~"如果妈妈的心理能量还没有足够强大到不受负面情绪影响,又或者还做不到带着足够的尊重去倾听,那还听什么,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二亲和感,想想我们身边最受欢迎的人有什么特质?亲和感绝对要排在榜首。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举过这样的事例,一个不太熟的人和你见面时,朝你微笑并清晰地叫出你的名字,立马你就会觉得他很亲切。在小区见到小朋友们都热情的打招呼,甚至能叫出对方的名字,记住对方的特质,每次见面都带着微笑和熟悉感,这不又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NLP神经语言学中有本入门书《瞬间亲和力》从人类视觉、听觉、触觉来研究怎么建立亲和感,也是一本很好的参考,有机会再详细在阐述这部书的应用。
在此只说一个产生亲和感的小技巧——同步话尾。什么意思?举个栗子~
"我们家开始吃米糊了"
"哦,开始吃米糊了~"
"米糊是美国代购,一罐要**钱,养个孩子真贵呢"
"嗯,是很贵呢~"
这样是不是感觉更像在聊天了,同步话尾三次以上,对方基本上能感觉到你在听她说话,此时再表达你的观点,对方也更容易听见。
三不含敌意的坚决。对于小区婆婆妈妈对宝宝的评价,我们的态度是不含敌意的坚决。每个家庭的教养方式不一样,像我就不太愿意孩子总跑医院,所以我在怀孕期间就上了一个"正安中医"举办的儿童健康网络课,希望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健康问题并能找到合适的处理办法,当宝宝看起来有点感冒、拉肚子情况,我通过观察做到心中有数,给他捏脊、掐四缝就明显好转了,有一些妈妈们带着善意提醒我可以送医院,我就含笑对视表示真诚感谢和收到她们的好意。
和小区妈妈们到底要聊些什么?是买买买、吃吃吃、穿穿穿、玩玩玩,还是能够给宝宝一些社交上的示范?希望宝妈能给我留言,讨论有哪些社交达人的超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