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当李白不好好学习时——
“唉?这位老人家,你在干什么?”已经逃学n次的李白亲车熟路地翻过学院的篱墙逃课时,他看见了一位老人在水边磨一根铁棒。
“我在磨一根绣花针啊!”老人捶了捶自己的腰——鬼知道她磨了多久才等到这位“不学无术”的娃子。
“啊?那你要磨多久啊?”李白来了兴趣,屁颠颠地跑到老人旁边,毫无规矩地坐了下来。
“磨多久?”老人斜睨了李白一眼,“你猜。”
“那算了,我还是去山下玩吧。”李白作势要走。
“等等!”老人扯了扯李白的衣服,强迫他坐下,“你不是想知道吗,我告诉你。”
“请开始你的阐述。”李白一只手托着腮,一只手玩着水,好不悠闲。
“娃啊,你记住。”老人将李白的身子掰向自己,“你要记住,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李白将放在自己身上的手拨开,一脸鄙视:“磨什么磨?有这功夫,不如把铁棒卖了,还能买一堆针呢。你是不是没事找事,太闲了?”
“……”老人一脸黑线。
“说说吧,我爹给了你多少银子?”李白在老人懵逼的情况下拿起铁棒指向老人,“快把银子给小爷我吐出来!”
“……”
…………
于是,世上再无仗剑的“诗仙”,倒是多了一个吟诗的“剑魔”。
很久很久以前,当苏轼不是一个耿直boy时——
“王丞相!”苏轼这天去找王安石,碰巧,王安石出去会客,两人暂时没碰上面。
“不在啊……”苏轼四下看看,没找到人,于是开始欣赏起王安石贴在墙上的诗。
“咦?”苏轼无意间瞥见桌上的半首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王丞相这句写错了吧?”苏轼微微皱眉,“秋天的菊花怎么会落一地呢?”
“不行,我要改一下。”说罢就要提笔在上面添两句诗,可又转念一想,“不对,王丞相怎么说也是个聪明人,这么不符合常理的句子要是公布于天下,王丞相的面子不就丢尽了?”
苏轼的笔在快要落下时忽然顿住,仔细思索了起来,最后放下笔,捏起纸,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时不时望向窗外。
结果,王安石一回来就看到了这一幕——某位男子捏着自己的诗面朝窗坐下,一直盯着窗外的景色。
“……”王安石沉默了一会,才幽幽开口,“苏……”
“啊!谁啊!”苏轼被惊了一下。
“嗯……”王安石一脸无语地看着苏轼——这句话不是该我问你吗?
“哎呦,是王丞相啊!内个,这两句诗您是不是写错了啊?”说着就将手上的诗递给王安石。
“哈哈哈”王安石一看,笑了,“亏你还是制举考试第三等的天才,怎么连《楚辞》中的‘餐秋菊之落英’都不知道呢!”
“噢!”苏轼恍然大悟。
于是,世上再无被贬n次的天才,倒是有了一个背后靠山牛批的达官。
注
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真伪到现在都没有定论。
至于苏轼和王安石的故事(出自冯梦龙《警世格言》),其实应该是欧阳修与王安石的故事(出自蔡绦《西清诗话》)哦。
以下复制于网络
【据考证,《西清诗话》成书于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九月以前,此时距王安石去世的1086年也就不到40年的光景。以蔡绦对王安石诗文的崇拜,把这件轶事记录下来,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相比于《西清诗话》,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则成书于天启四年,即公元1624年,距王安石生活的年代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书中记录的苏轼挑刺王安石的可信度,自然不如《西清诗话》。
再者,从冯梦龙的创作过程来看,《警世通言》是冯梦龙将前代、今世的传说野史经过搜集整理,然后进行再加工和再创作而成的,其真实性也会打上一些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