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3.13 佳豫
《平衡的大学之道》(解读论语第27天)
日经第331篇(八佾第三)
经典原文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这里的哀公就是鲁哀公——鲁国的国君,姓姬名蒋。他是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是鲁定公的儿子。
宰我是孔子弟子,名予,字子我,所以这里称他宰我。他在孔门弟子里头言语第一,很会说话,当然也很会听话,一听他就明白鲁哀公的意思。
古代社是指土神,稷是指榖神。土神和榖神叫社稷,后来就代表一个国家。
这里的社指社主,社主是指祭土神的时候,要立一个木头牌位,以用来做为神的凭依。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就回答说:夏朝用的是松树,商朝用的是柏树,周朝用的是栗子树。
哀公向宰我请问社主所用的木料,其实是别有用意的,他话里有话。
三家前面有讲过,指的是鲁国当政的三家: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周朝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百姓战栗。(战栗是恐惧,使人恐惧。)
三家一直在鲁国专权,每一代的国君都受三家的制约,哀公当时就很想除掉他们,但是又不敢明说,所以就借着问社主请教宰我,其实他是暗示自己想要诛灭这三家。
那孔子听到后就说:已经做过的事就不用再提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
孔子的意思是说,三家已经专权这么久了,这个局势要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如果轻举妄动,很可能会引来鲁国的内乱,打仗遭殃的都是老百姓,以孔子的仁爱之心是不希望鲁国发生战乱的。
这里孔子也是变相在的批评宰我回答的不够严谨,希望他以后能够谨言慎行。
首先,君臣相处的时候,作为一个臣子不要一味的迎合君主,去说君主喜欢听的话,而是要巧妙的让君主越来越多的接近于仁德,这才是一个臣子该做的事情。
其次,用在现在,如老师对学生:一方面学生有错,老师一定要指出来;另一方面,虽然对学生挺生气,同时还是要给予他机会,让他成长,允许他犯错。
经典原文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仲是齐国的大夫,他的名字是夷吾。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
有人说:“管仲节俭吗?”
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
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
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管仲是法家的代表,孔子也有赞叹过管仲,在《论语宪问第十四》里面有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个微就是无)就是说,如果没有管仲,(吾就是我们)我们现在,大概只能是披着发、左扣着衣襟,做那个夷狄的外族人。
换句话说就是会没有文化。可以看到管仲对于文化这一块的保护,是有很大功劳的。他帮助齐桓公,率领诸侯尊重周天子,一正天下,安定社会,又不受夷狄外族入侵,所以人民百姓都感恩他的。如果没有管仲,春秋时期就完全变样了。
同时,孔子评论人是非常客观的。你好的地方,赞叹你。不够的地方他就要给你指出来,即使你有再伟大的功绩。
从这一点看,孔子是个心地正直的人。
关于齐桓公的出现,还是很富有戏剧色彩的,最出名的就属鲍叔牙和管仲了。大家可以去看看历史。
器在前面有讲过,所以这里也可以说,管仲的格局有限。
霸道跟王道不一样,管仲帮助齐桓公是实现霸道,而王道是凭德行,像周文王、周武王,他们才是王道。
管仲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却没有成就王业,当管仲死了以后,齐国的霸业也随之消散了。那说到底,还是管仲自己修德不足,所以孔子认为他器量还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