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如今,特殊家庭的孩子已经成为班级学生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群体,大部分的问题学生都来自于他们的家庭。特殊家庭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学校老师们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对于班主任工作对象而言,小学生的发展还处于一个逐渐不成熟阶段,内心的敏感等总体性特征直接影响着班主任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特殊家庭 心理教育 原因 特征
当今社会,离婚率、犯罪率、失业率较高,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产生了较多的离婚家庭、单亲家庭、分居家庭、残疾人家庭、特困家庭等多种特殊家庭。这些家庭中大量的孩子因为外因而成为特殊家庭子女。他们不能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同时拥有双亲的爱,造成爱的残缺,过早地承受了人间悲欢离合的滋味,其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受到压制或扭曲,影响了孩子正常健康成长。这些孩子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原因,在学习、行为、社会适应等方面产生。
一、特殊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特征:
1. 消极心理、自卑怯懦。
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情绪不稳定、消极悲观、心理非常脆弱的现象,对于特殊家庭的孩子来说这些问题也不例外。
班上有这样一位一位家庭最为特殊的孩子,她是个再生育子女,由于爸爸妈妈的第一个孩子在地震中去世、妈妈身体原因,孩子很小的时候,被现在的爸爸妈妈领养,紧接着妈妈由于乳腺癌去世, 爸爸又找了现在的继母,对于这种环境,张念小朋友极其不适应,这个可爱的小女孩聪明但学校一直很自卑、害怕自己没有朋友来。
2. 逆反心理
特殊家庭子女经历了家庭变故的全过程,由于家庭原因使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产生了偏差,这些学生心中变得敏感,甚至压抑、焦虑,对周围产生了怀疑。他们的知已朋友很少,与老师的相处也表现出一定的不合作,本班特殊孩子孩子由于家庭的各种变固,母亲的去世,父亲的再婚,她像一只刺猬一样,对爸爸妈妈从来不说真心话,一直有着撒谎的习惯。
3. 散漫厌学
班上某孩子父母由于家庭的原因整日忙于花店工作,孩子放学后在店里写作业,晚上11点回家吃饭睡觉,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的生活没有规律,没人管教,我行我素,学习成绩也不上不下,上课打瞌睡,没有精神。
2、 特殊家庭孩子心理产生的原因:
1. 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
2. 学校教育的不当。现在的学校追求升学率、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学,一般特殊学生的成绩令老师不满意,导致老师的忽视所造成孩子的自卑自闭、不健康思想。
3. 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学校各个孩子之间的攀比心理更让特殊家庭的孩子产生自卑自闭的心理。
三、如何解决特殊孩子产生的心理问题
1.平时让孩子多与同学一起写作业或玩耍,或周末适当带孩子到外面看看,与外界交流。
4. 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父母要抽时间与孩子多交流,面对面的交谈,要认真听孩子讲。
3.好好培养孩子,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将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帮助孩子,困难总会过去的。
4.相信你真心对她,她一定会感受到你对她的爱。
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的自己, 一个孩子最大的需要就是被肯定、接纳、认同。家长如果希望孩子人生道路上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找到人生的幸福感,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好好爱他(她),给其充足爱的滋养。如果经历过很多苦难,却没有被爱滋养,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是可悲的,所以,不是所有的苦难都有价值。
5.讲究方式、方法,争取家长的配合。
某些特殊家庭孩子的家长遇事很敏感,不愿配合学校的工作,遇到问题一味找老师和孩子的问题,作为我们老师只有及时的与他们沟通 、感化他们,这一问题才能彻底解决。家访就是是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系与沟通的桥梁,是老师与家长达成共识的纽带,多进行交流沟通,方法很重要,时机要选准,家访的谈话一定要慎重,对孩子的评价要让家长充满信心、看到希望。争取家长最大限度的配合。
6.老师应克服成见与偏见,给予特殊学生应有的尊重。
现在一小部分教师还存在对待特殊学生的问题上有歧视心理。他们批评这些特殊学生时,时不时会无意间说出“你现在怎么办啊? 还这样不乖,你没用了”“你不是说来这儿之前成绩很好了嘛?”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这样的冷嘲热讽非常伤害孩子的自尊。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放下有色眼镜,从自身着手,以理解和尊重学生为前提,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给他们平等的成长机遇和没有偏见的人际关系,使他们能在健康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最后,有些父母应转变用金钱弥补孩子的心态,父母应该更加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多陪他们。除了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之外,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以免不仅没能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反而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无法抵制外界的诱惑而走上歧途。
【结束语】 营造一个关爱特殊家庭孩子的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特殊孩子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长大后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学周刊》2017年第21期
2. 《辽宁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3.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05期
4. 《考试(教研版)》,201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