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岩松在《白说》一书中说到,“中国人有两张道德面孔,一张面对熟人,一张面对陌生人。这两张面孔反差巨大,我们自己,就仿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族群。”
且不上升道德层面,大多数人都有两张面孔,一张面对熟人和陌生人,一张面对最亲的人。两张面孔反差之大,让我们怀疑,我们像是有两种人格。
面对熟人和陌生人时,我们展现着自己最好的一面,适当伪装自己,表现得礼貌、大度、友好
。
面对家人、伴侣、孩子时,我们却毫无顾忌地表现我们的情绪和脾气,甚至恶语相向。然而发完脾气,我们又会自责,明知道不对却没办法控制,以致一而再地伤害我们最亲的人。
为什么我们总把坏脾气,留给最亲的人?
2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做心理边界。把坏脾气留给最亲近的人,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没有理清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边界。
在亲密关系当中,因为关系亲密,所以心理距离很近。亲密与独立这组矛盾就出来了。如果边界不清,就会自然地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小时候,我们和父母是一体的。为了保护我们,他们掌控我们的生活与选择。我们也依赖父母,期望父母有求必应。另一方面,因为对外人宣泄情绪有风险,对自己发脾气很安全,我们自然就成为父母情绪宣泄的对象。
我们逐渐长大,但很多时候,父母还在用对小孩子的方式和我们相处。这种时候我们也很容易边界不清,干涉父母的选择,觉得父母的某些想法和做法过时了,坏脾气也会宣泄在父母身上。
热恋期的两个人,处于最亲密的状态,会心肝情愿地成为对方的一部分,与对方融为一体。双方都会努力地去扮演孩童时父母的角色,有求必应。但是,这样的甜蜜期不会太久。
在《小王子》里,小王子很爱玫瑰,玫瑰也很爱小王子。骄傲的玫瑰,一开始便要小王子为她浇水、装咳嗽,晚上还要戴上罩子。其实连她自己都知道,她根本不需要如此。玫瑰的爱是青涩的,甚至可以说是“小女人”的作。于是,小王子被玫瑰作走了。
所以,理清心理边界,是亲密关系经营的必修课。
3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理清心理边界呢?
向内审视与向外表达。
第一,我们要随时觉察自己是否越界,我们是否在物化对方。如果我们只是把对方当成满足我们的物体,忘记对方也是一个独立有自己需求的个体,就不会把对方当成一个鲜活、真实的人去爱。
第二,当界限被打破时,坚持原则,向对方表达“你过界了”的信号。长久而健康的关系是在设置边界后还能延续的关系。只有允许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人与人之间才会存在真正的尊重、理解、接纳。
百度“情商的最高行为”,第一条就是:对最亲近的人,依然保持尊重和耐心。
改掉坏脾气,把坏情绪换一种方式宣泄,去K歌,去跑步,去睡觉......
别拿坏脾气,伤害我们最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