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明天也是小春日和》,就像大病初愈,终于晒到了暖洋洋的太阳一般舒服。
富家小姐出身的英子从少女时代就憧憬嫁给一个“从事城市建设的理想家”,在相亲时遇到了完全符合自己想象的津端修一。婚后英子女士一直以丈夫的理想为重,跟随他到处奔波,终于待丈夫退休后,收到了一份甜蜜的礼物——携手归隐乡间,一圆她多年的田园梦。
一居室的原木小屋,七十种蔬菜、五十种水果,一百八十棵树,全是津端夫妇按照自己梦想中的样子在原本一无所有的碎石地上亲手修建、种植的,他们的生活平淡、朴实,却充满了浓浓爱意和生活乐趣。
▼
我看书通常很快,看这本书却不由得很慢很慢。
当我读到修一先生按照他最敬仰的建筑家安托宁·雷蒙德的家宅修建两人的小屋,植树造林,践行他主张的“城市需要森林”的理念时,这份对职业的热爱让我想到了我的爸爸。
我小时候不知道他具体的工作,只知道他是画图纸,建造房子的,我看过他的名片,上面写着“工程师”。后来我知道他工作的具体内容,有一个我常去的广场,有一个爱文现在上学的幼儿园所在的小区,每次到这些地方我都会觉得十分亲切。
爸爸也亲手设计了我们的房子,在门前种植了粉色的月季花,自给自足的小菜园,这让我非常骄傲,也让我有一个执念,想要成为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做得出类拔萃的父母,可以很骄傲地对孩子说,我的工作是什么。有一天他们在某个地方看到一个广告或者一篇文章,会很自豪地说,“这是我妈妈做的。”
在修一先生将美味的自制食材分类打包,给孩子邮寄的时候,这不就是爸爸给六百多公里外的姐姐送自己做的芝麻酱和芝麻油吗。
关于吃,还有一件不得不说的事。我们小时候,在市里上班的爸爸大概每个月才回来一次,每次回来他都会给我们带好吃的,并不是象征性地带一些娃哈哈、火腿肠打发我们,而是真正的他觉得好吃的食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买一个干净的桶,绿色的,打包一份驴肉火锅回来,当时交通不发达,要转好几次车,所以用桶就可以防止颠簸洒出来。这个驴肉火锅让我到现在都作为一个爱的评判标准——一个人在外面吃到好吃的就会买一份回家才是爱家人的人。
▼
英子女士是一个快乐的家庭主妇,侍弄田地整理房屋编织手工一日三餐。虽然每天都有很多家务活要做,但她从不慌乱,总是悠然自若,有条不紊。热爱收集餐具的英子最爱的还是厨房的方寸天地,她把厨房当作守护家人的阵地,每天清晨的蔬菜汁,天气回暖时的年糕、烈日炎炎的夏日炒制的大麦茶、果醋菠萝、咸梅干,秋天的栗金团,冬日的柚饼子,跟随着季节的变换端上餐桌。
我自然想到我妈妈的烙饼、油卷馍、牛奶油条,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尝试做这三种我最爱的食物,但总是做不出妈妈的味道,也许妈妈的味道永远都是复制不了的,这是一个家庭绵延的情感封存。
在英子身上、在我妈妈身上,我都能看到一个女人如基石般承载起家里每一天的生活,她们乐观坚强,有无穷的能量,身体力行地向儿女们传达生活的智慧。
▼
“不勉强对方”是津端夫妇在生活中达成的默契。他们在生活中各展所长,彼此欣赏。
修一不爱吃蔬菜,英子从不勉强,她按照丈夫的喜好准备饭菜,再费些心思琢磨其他的方法补充三餐所缺的营养。每天清晨用心调制符合丈夫口味的新鲜蔬菜汁,就是让八十多岁依旧健步如飞的修一还有第三次驾着帆船游塔希提岛的梦想的法宝;
英子生性洒脱,粗枝大叶,而修一个性沉稳,处事潇洒又细腻周到。书房、农具室、藏书室,所有东西都按照色彩、大小分类,有序地排列在一起,方便英子使用。
写着“对不起,下不为例”的木制留言板,“小心,碰到会疼哦”的指示牌,以及配上小插画的日记,无一不展露着他们愉快认真的生活态度。
▼
日语中,“小春日和”意指“晚秋到初冬里阳光和煦的好天气”。英子形容他们的日子:每天都是小阳春,过的安安稳稳的。
这本田园随笔,读过的人都表示特别治愈,就像时光机,能够回到自己生命中的温暖时刻,缓解前途迷茫、焦虑不安的情绪。在日本导演伏原健之多次恳请之下,90岁的修一和87岁的英子终于愿意协助拍摄以他们俩生活为主的纪录片《人生果实》,并由日本影后树木希林担任旁白,在豆瓣获得9.6的高分,很多人都会反复观看。
而这本书的迷人之处对我而言,是我在津端夫妇平淡、朴实,却充满了浓浓爱意和生活乐趣的生活中回味着自己的幸福之处。他们唤醒我内心深处的渴望,并帮我确认:这并不是所谓“理想的晚年生活”。当你想把生活过得精细的时候,它就会变成无数个细小的片段,不用等待未来的某一天,此时此刻开始,在日积月累的小事中看见、感受、惊奇,就能把生活过得更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