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中有这样一句话:“先学习会思考,再决定做什么样的人。”这句话强调了独立思维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之后,再去探索和选择人生方向。然而,我们的教育体系却更加强调“听话”。 正如储殷教授所言,“45分钟一节课就像纺织工的一个生产环节,要求学生45分钟内专注完成任务。”这种教育模式借鉴了雅典式的半圆形课堂和普鲁士士兵方阵,目的在于塑造适应工业社会需求的个体。只要完成小学教育,就可以胜任工人或士兵的角色,这正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所在。
这种模式尤其适用于工业时代的需要。工业化社会追求尽可能的去个性化,最终导致人的异化。泰勒的科学管理法通过将复杂动作简单化、简单动作劳动力化,让人逐渐变成像牛马一样的工具。标准化和规范化,成为现代工业时代教育的核心目标。通过强调纪律性,教育培养出流水线上的标准化工人,以避免个体随意性对生产流程的干扰。
现实就是,OpenAI 刚刚发布了正式版的 Sora,瞬间引爆科技圈。短时间内,注册人数激增甚至导致服务器崩溃。这一现象不仅震动了科技领域,也让教育界措手不及、无处遁形。这不禁引发深思:我们究竟该教孩子什么,才能让他们真正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
从微观角度看,他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才能在未来立足,找到自己的位置?随着 AI 的迅猛进化,最新版本的 Sora 已经能够生成逼真的虚拟画面,只需输入明确而清晰的指令即可完成。面对这样的技术突破,我们必须教会孩子如何分辨真假信息,理解人类生产的信息与机器合成内容之间的差异。社会的复杂性远超出考试中“已知条件,求解答案”的模式,这意味着孩子们需要具备更多元的能力——沟通、表达与合作成为关键。
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孩子能找到热爱的事业,最好还能将兴趣与职业结合。在认识自己之后,再找到能够共同度过余生的伴侣。正如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所言,人这一生有两个核心目标:一是找到一件自己最喜欢且具有社会价值的事情,让它成为时代中有意义的一部分;二是找到一个情感与精神上契合的人,共同携手走向未来,创造出 1+1>2 的生活。
然而,很多时候这两个目标的顺序却被颠倒。许多人忙着寻找伴侣,却让人生的目标与方向变得模糊不清。也许,与其匆忙期待,不如静心等待。因为有时候,不期而遇的美好,才是最珍贵的际遇。找到热爱的事情,让它引领你的人生,而在这份热爱中,也许那个人自然会出现。
2024.12.11于GRAND RIVIERA MANI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