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度工作的定义
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与之相对应的是浮浅工作,即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
2.深度工作的准则
准则1-工作要深入
概括来说,理解到意志力是有限的,在使用过程中会被不断的消耗。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需要一些仪式感——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的设计和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每个人的工作特点和生活需要不同,对于保持深度工作的需求也不同,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1)禁欲主义: 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将自己隔离在各项干扰之外;
(2)双峰哲学:将个人时间分两段,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工作;
(3)链条法:给自己设定一个固定频次要完成的目标,并跟踪记录;
(4)记者型哲学:在日程中只要有空闲就随时转入深度工作——这是老手才能驾驭的方法。
选择了一种方法之后,接着就是建立习惯了,“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
在建立习惯的过程中,意志力很重要,但时间甚至物质投入(如保持仪式感)也很重要,就好像我坐在家里看书总是容易去洗手间,而呆在咖啡馆就没这事,两小时内把这本书看完了。
建立习惯的过程中,可以遵循4原则(见高效人士执行四原则)
(1)关注点放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不要指望给自己留出的深度工作时间可以解决所有的难题,问问自己,今天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2)抓住引领性指标:任何目标都有滞后性指标和引领性指标,滞后性指标是描述你最终尝试改善的方面,如减肥计划完成后减去的体重,引领性指标则是衡量实现滞后性指标的新行为,如减肥计划中的跑步频次和每次跑步的公里数,引领性指标的完成是可以直接影响滞后性指标的结果。引领性指标引导你把注意力转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内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上,对长期目标带来积极影响。
(3)准备一个醒目的记分板:跟踪引领性指标,强化专注力和动机,比如记录自己每天留出来深度工作的时间长度和产出。
(4)定期问责:每周回顾,在固定的时间回顾一周的情况,确定下周的计划,然后继续干下去。
工作要深入,还意味着劳逸结合,要“图安逸”,集中注意力工作,要要深度放空,如果发现自己在下班之后的时间,仍心里有隐隐工作焦虑,那么要给自己一个“收工仪式”。
原则2.拥抱无聊
无聊时,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无聊时段”恰恰是思考的好时机,不要抱着手机,试着让自己用这些时间去思考一项事情,一个难题,比如上班途中,比如散步时候。
原则3.远离社交媒体:有关这一原则,我的理解是,把社交媒体的使用,做减法,删除不使用的APP,不常看的新闻端,退出从不发言的群,给自己限定不刷手机的时间。
原则4.摈弃浮浅,给自己安排一个固定日程,集中处理不需要费劲的事务性工作,且可在干扰环境下处理的事情,在处理浮浅工作时,注意要避免快速回复的惯性思维,而是思考更加有效的回复,避免一个邮件需要反复多次沟通。固定日程坚持下去,就能产生生产力。
3.反思
近期的工作中,许多推进缓慢的工作,就是需要深度工作的事项。用处理浮浅工作的方法来处理需要深度工作的事项,往往达不到要求且需要多次返工,还引发焦虑,到了傍晚时刻,常常对自己说,这项需要安静的环境来完成,回住所好好思考,而回到住所却往往累得发呆,什么也做不成。改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