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023字,阅读约需2分钟。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妈妈与宝宝面对面坐着,但不对宝宝做出任何表情,也就是说,不表现出任何情绪反应。母亲这样做仅仅三分钟,婴儿就出现失落的反应,露出焦虑、尴尬、难过的表情,而且持续好几分钟。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中的这个实验蛮有意思。它告诉我们,陪伴是一种互动,并不是简单地陪着。缺少对孩子富有情感的关注,哪怕是一个婴儿也会感到不适。
想起家中的小猫,经常懒洋洋地躺在脚边,享受生活的安宁与静谧。亲昵地唤它的名字,“猫球——”,它的身子仍是一动不动,仿佛知道这呼唤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并不是喊它出门放风,也不是新唤了可口的猫粮,更不是主人特意扒了虾肉而能大块朵颐,只是主人兴之所至地抒发情感而已。它虽然身子不动,不回头,不吭声,却将长长尾巴的末端翘起,轻轻地晃一晃,像古代路边随风摇动的酒幌,算作回应。
唤它,摇尾,这就是两个生命之间爱的关注吧。
画家萨尔瓦多˙达利以前求学时,头撞上大理石柱,伤得很重。有人问他为什么会撞到柱子时,他说因为没有人注意他。
书中说,获得足够关注的孩子会有安全感,不会为了人际关系而患得患失。如果你不回应对孩子关注的请求,他会提高请求的声音,或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调皮。来自父母的负面关注总是比毫无关注好,因为至少孩子知道你心中有他。
想到“人来疯”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孩子为了表现自己,以此吸引别人的关注。
想到个别孩子的自残行为,胳膊上有一道道用利器划过的血痕。网上有一篇文章说,自残是一种对于他人和自我的发泄情绪,表达自己的不满、愤怒、焦虑,或者是吸引某个人的注意力,为了获得某个人的肯定或者认同,用极具夸张和表演的方式,让别人能够注意到自己。
大人也需要关注。书中说,身为心理治疗师,我遇到过一些成年人,他们老是处于想要获得关注的阶段。若是得不到关注,他们会觉得很自卑,或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
想想也是。如果周末新烫了头发,周一上班没有一个同事发出惊叹或赞美,甚至没有一个人对此作出评价,情何以堪?如果发了一条朋友圈,一个点赞、留言的也没有,就仿佛自己成了隐身人,悄悄地毫无声响地穿过人群的丛林。
书中说,关注孩子不是指你一直称赞他“做得很好”或是说他“最棒了”,那样做未必有效。关注孩子也不是要你评判他。孩子需要的是有来有往的对话。
每个生命都需要“被看见”。无论是一只猫,一个婴儿,一个成绩平平沉默寡言的学生,还是一个寂寂无名的成年人。
2024年9月7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