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写作课和每天写作哪个重要?对这个问题,我想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去分析一下。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所有有写作成就的人,都会建议你要每天写作,而从来没有建议你每天听课。这个道理也不难理解,就像这句话“知道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一样的,人生并不需要知道很多的道理之后才去过,写作同样遵守这个规则。

原来我一直对知行合一有一个误解,认为就是知道做到。对于写作这件事情上的具体表现,就是知道了我要去写作,也承诺了自己要写作,然后去写这就叫知行合一。“知道了就去做”就是知行合一吗?没这么简单。如果真的这么理解的话,王阳明也不可能成就“三不朽”了。
“知行合一”的概念可以从我们比较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说起,也就是强调学和习的关系。
1、学习=学+习
什么是学呢?就是你原来没有接触过这个信息,现在接触过这个信息,由新信息到你知道了这个信息,这个过程就是学。
但是,这个过程只是你和这个信息的一面之缘。如果你想要真正地掌握这个知识,你就要不断地去练习,就是习的重要性,练习的过程可以帮你重复加深印象。
借用脑神经科学的理论来讲学习是这个神经元和那个神经元之间偶尔偶然的一次连接,练习的过程是把这个连接不断的强化,就像肌肉一样越练越结实的过程。只有你把这个连接练得足够的结实,你用起来才会更加的顺畅,能达到想到就做到的结果。
从写作这件事情上来看,你不管是听多少课,看多少本写作的书。那都是你和这个方法论的“一面之缘”,如果想真正地掌握这个方法论的话,那就要不断地去练习,直到形成你自己真正的大脑肌肉记忆。
2、中庸=中+庸
儒家的核心是阐述了中庸思想,如何达到中庸思想的一个境界,中庸意思是源于射箭。也就是,所谓的中庸就是中不偏,庸不易,中不偏就是射中靶心,庸不易就是下次还射中,也许你能射中靶心,但是你不能保证每次都中,其实是世界冠军也做不到。所以做到中庸是非常难的。

3、知行=行+知
中庸和知行合一有什么关系呢?
“知”的含义,这个字的意思也是射箭射中靶心的意思,“知”左边一个矢,右边一个口,射中靶心叫知。如何射中靶心,我们讲中庸的时候已经说过了。
而所谓的“行”呢,就是当你知当你知道了如何射箭之后的,只不过是在你潜意识中完成的一系列动作而已。而这也就是我“习”的结果。那你练的次数足够多了,就会潜意识的形成一系列的肌肉记忆和动作。
也许你会问,“知”是射中靶心,“行”是知道之后的自动行为,这里边就会产生一个悖论了,那我如果不先知道去射箭的话,那我怎么怎么会知道如何射箭呢?
所以这里边的一个切入点就是“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增强你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链接,让其由“微弱的链接”变成“强链接”,这才是慢慢形成了你的认知。然后才会形成了“知”。
所以知行合一本质上就是知道了如何做,然后自然而然就做完的一个过程,这里面“行”要放在前面,“行”是行动起来,然后形成不断的回路,形成自由自发的一个过程,然后再来去形成了“知”的结果。

4、写作的知行合一
所以讲到这儿你知道了吗?写作这件事情并不是你知道去写作,而且知道它的重要性和听了很多课,你就会写作了。怎样真正的掌握这项技术,要不断地去练习它,形成你自己的肌肉记忆和大脑回路,这样你才能对写作这件事情说一个“行”字,然后再不断的“行”了之后,到最后输出的一个结果,表明了你是“知”。
写作的功夫就在于每天不断地行动,而证明你有行动结果的,就是你有成功的产品输出。而这就是写作知行合一的过程。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