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智谋,很多人都会想到诸葛亮,诸葛孔明被誉为历史“第一聪明人”:他有草船借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三气周瑜的智慧,但是缺乏领导者的大格局。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一个悲情人物,纵然“一片赤诚,二表出师,三分天下,四方辐辏,五丈原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卦奇阵,九曲回肠,十箭连弩”,这些都只能说他足智多谋,但是不能说他是一个有敬畏之心和责任感的领导。
历来打仗都是劳民伤财的事,汉武帝的罪己诏就是战争的写照: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汉武帝期间,年年穷兵黩武,开疆拓土,致使国库空虚,赋税增加。武帝之时,被称为“盛世”,然“盛世”之民未必过的是好日子。现在愤青们经常说起这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饱含热情,可是这句话的背后,是从政府到民间的全国破产。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的战争越来越少,口角战倒是一点没减少,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这样一个意识“战争是两败俱伤的事”。武帝执政之时,国土面积达到609万平方公里,虽然被称为“盛世”,但是44年战争下来,那是多少家破人亡才换来的盛世赞歌?
孔明亦是好战之人, 最后一次北伐,和司马懿对峙五丈原,司马懿高挂免战牌,诸葛亮不得不百般挑战,施“怒而挠之”之计,给司马懿送去女人衣服侮辱他,诱他上当,结果司马懿就是不出战。诸葛亮最终心力交瘁,病逝军中。
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每次都半途而废,核心原因是路途遥远,粮食运输困难,每次差不多只能支撑一个月时间就得撤兵,所以他必须速战速决,而曹魏什么都不干,只有一个字——熬。最终不费一兵一卒,诸葛亮被熬死了。关羽丢失荆州,蜀汉败势已定,出祁山、伐中原只是徒增劳民伤财而已。
如果杀敌一千,自伤八百,那不是胜,而是两败俱伤,只不过对方败得更惨而已。
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无论你手里的是笔还是枪,或者是汽车的方向盘,你的举措都关乎他人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打仗不是为了杀敌,因为杀敌要付出代价,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晓之以利害,让他投降,全城、全人、全财、全货尽归于我。这是孙子的求全思想。
楚汉相争,刘邦派郦食其说降了齐国,这是“全国为上” ,郦食其也向齐王保证:如果汉军开攻,就把他扔锅里煮了!随后郦食其留下自己做人质,齐王也听了郦食其的话,撤出齐国守备,准备时刻投降。
韩信听说郦食其一介书生,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说服了齐国,功劳比他都大,为了抢功,突然发兵攻打齐国,致使齐国国破,郦食其被活活煮死,齐王最后也在战乱中被杀。韩信回过头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为自己之后的杀身之祸埋下伏笔。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说的就是韩信,都觉得韩信之死着实冤枉,其实他才是真正阴毒之人,为了抢功劳,害郦食其被烹,齐王田氏被灭宗,血流成河,他才是罪魁祸首!
佛经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本来只想做一名辅臣,无奈权利越大野心越大,在贤臣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生战功累累,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
好书推荐:《华杉讲透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