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它所描述的是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社会现象。
这一概念源自《圣经・马太福音》里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主要体现
- 教育领域: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能获取更多的关注与资源,反观成绩欠佳的学生,则容易遭到忽视。
- 经济领域:富人凭借已有财富,更易积累更多财富,而穷人改变现状的难度颇高。
- 商业领域:大型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与资源,小企业的成长之路却布满荆棘。
影响因素
举个例子,小明和你原本生活条件相近,智力水平也不相上下,上小学一年级时,你贪玩了一整年,小明却认真听讲了一年,等到二年级,你意识到不能再贪玩,决定好好学习,像小明一样每日刻苦。可这时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 初始优势:你会察觉到,小明每次考试成绩都会比你高出 10 分左右,原因就在于他在一年级打下了扎实的学习基础,这便是初始优势。倘若你在二年级还延续一年级的贪玩状态,他的优势将会愈发显著。
- 资源分配:除了初始优势外,还有一点很关键。你会发现,无论课上还是课下,老师给予小明的关注远超于你。像是班干部竞选、各类竞赛,优先获得名额的总是小明,这就是资源分配不均的体现。
- 圈层:还有一个现象,你与小明的交集逐渐变少。小明身边围绕的朋友大多来自学习小组、竞赛结识的伙伴,而你身旁依旧是一年级时一起玩耍的那群朋友。参照之前所学的羊群效应,一旦圈层固化,你想要突破就变得困难重重。
综上所述,马太效应的影响因素重点体现在初始优势、资源分配以及圈层这几个方面。
个人感悟
从本质来讲,马太效应其实是一种公平的呈现,你在某个方向投入的有效时间越多,在该领域就越有可能超越他人,投入乘以时间,你和他人的差距便会逐步拉大。
所以,区分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关键,除了起点高度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个人认知以及提升方向的抉择。
打个比方,倘若你愿意长期专注于厨艺研究,日后大概率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厨师;要是你乐意将更多时间倾注在绘画上,未来成为优秀画家也并非难事。
就如同在诸多视频里常见的公式:1.01 的 365 次方要远远大于 0.99 的 365 次方。
马太效应
每天只要比别人多付出一点努力,长期积累下来,就会和不够努力的人拉开极大的差距,并且时间越长,差距越悬殊。即便某天你停止努力,他人若想追赶上来,也需耗费漫长的时间,而这反映在结果上,便是我们所看到的马太效应。
应对策略
那么,究竟该如何突破马太效应的局限呢?实际上,国家层面已然给出诸多范例,诸如经济强省一对一帮扶、放宽经济落后省份政策等,在此我就不赘述了。我着重谈谈个人层面的理解,如果你期望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提升认知:相较于一味埋头苦干,提升自身认知水平,适时调整努力方向,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方面,多读书、多聆听专家讲座不失为便捷有效的途径。
- 有效的努力:有效的努力才是重中之重,并非单纯看每日在一件事上所耗费的时间长短。勇于跳出舒适区,向自己的拉伸区乃至困难区发起挑战,这样的努力才更具成效。毕竟,每日弹奏 8 小时的《致爱丽丝》是无法成为钢琴家的。
- 坚持:有了上述的努力作为铺垫,剩下的便交给时间。肌肉不会因为锻炼一天就变得强壮,赘肉也不会因为一天的减脂就消失不见。坚持的时日越久,你与他人的差距就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