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七个小时高速的路程,这就是回老家的距离。一年回家两趟,这就是回老家的频次。
这里,最热闹和最有生活气息的地方莫过于赶大集了。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孩子,孩子们贪婪地享受着几毛钱一串的炸串,老人们沉浸在三毛五毛砍价的乐趣之中。
熟悉的乡音,陌生的面孔。
2
村里一个不熟悉的刚送走老头的奶奶,今年六十多了,在大河堤上跳广场舞认识了一个老头,于是又有了“走道”的想法,弄得满村风雨。
村西头说不上谁家的闺女,跟外村的公公婆婆老是合不来,于是跟女婿说,要不我们假离婚吓唬吓唬你爹娘吧,那个彪子女婿竟然同意了。女的拿到离婚证以后,接着和另一个男的领了结婚证。
每次回家,几乎都能听说谁家谁家孩子离婚了。
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习惯了城市的繁华,又无法留在那里。
手里又攒了点钱,QQ、微信联系小学或初中同学又是那么方便,男的念念不忘昔日的初恋,女的自己在家带孩子又寂寞。
东家长西家短,永远是村里最时髦的闲话。
3
考大学,就是在很多人看来毫无用处的读书,是我选择的跳出农门的途径。
这当然不是跳出去唯一的途径。
村里在外面打工搞装修做生意的,很多人一年都能挣个几十万,在城市里安个家不成问题。
哪一天干不动了,回老家,是大多数打工者的选择。
这些年一直在外面读书,工作。认识的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特别是新娶进来的小媳妇,新生的孩子,我几乎都不认识。
和年轻的聊天,也不怎么能聊到一起。大家出于礼貌,随声应和,尴尬。
还是喜欢和老人们聊天,虽然竟是些琐碎无聊闲话,到坐在她们中间听她们说话的那种感觉却很好。
这些老人或中年大妈们,哪一个没抱过小时候的我呢?
4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是第一代从农村到城市的迁徙者。
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回到农村老家都会感慨农村“空心化”。
我对并不怎么关心这种宏大的课题,我只是心疼那些留守的老人和孩子。特别是那些孩子,很多成了问题少年,竟然敢辱骂老人和父母。
不全是孩子的错,也不全是父母的错,更不是老人的错。
我也不知道是谁之错。我能做的,目前只有帮我妹妹一家在城市买房落户安家,不让外甥女成为留守儿童。
5
媳妇是老师,寒暑假放假以后就可以自己带孩子了。老妈这个时候肯定也是要“放假”回老家的,她说还是老家好。
我理解老人,城市虽好,却不是他们的家。
但是,迟早还是要来城市生活的。
有时候,我在想,我老了以后有没有可能也为了给孩子看孩子,要离开自己生活一辈子的地方。
老,太远,我还年轻。
6
回不去的不止过去,还有农村。
但有一个叫做老家的地方,我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