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珠的家门口的菜园里竖着一块碑,是他们兄弟六个立的,上面刻着他们各自行善的体会或者格言,用以明志。其他五人写得都比较有文气,只有他的就是当地的一句土话:见路不平,拿锨就垫。
在苏北的县级市邳州民间,义务修桥铺路被认为是最大的善举。但李明珠只是拿这句话作为比喻——他见不得谁有困难,有,他一定得伸手。
我的老家与李明珠老人住一个村,按辈分上论我得叫他“二老爷”。
得知他的故事,还是今年春节我带着老婆孩子回老家过节,不少乡亲们碰到我,不约而同地跟我说,你写写李明珠那个老退伍军人啊,他跟雷锋似的,做的好事那可数不清。有的能讲的,干脆给我给一五一十地唠起来。
从乡亲们的口中,我知道李明珠既是个“活雷锋”,又是一个有趣的老人。出于对老军人的敬仰,我把探望父母的短短假期,几乎全放在了对李明珠老人的采访上。
免费的老年摄影师
张庄村是个6000多人口的大行政村。前些年,村上还比较穷,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村子就成老人村了。老人年轻时手头不宽裕,不舍得照相;年纪大了,又没那个闲心专门跑镇上去照张相,不夸张地说,有些老人直到去世,子女连办丧事的照片都找不到。
几年前,李明珠的老邻居张希钟老人去世时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儿子在准备老人葬礼时,怎么也找不到一张清晰的照片。没办法,只得把老人身份证上的照片复印放大。
这不经意的一幕,让李明珠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在帮助处理完后事后,李明珠开始琢磨干一件有意义的事:利用三五年时间,给全村每一位60岁以上老人免费照一张相,并且冲洗放大加膜。
于是,李明珠打电话给在杭州工作的女儿,给他买了一台小数码相机。收到相机后,他仔细地研究,很快学会了照相。第二天,他就挎着相机在村子里四处转悠,碰到老人就上前去要给人家照相。
起初,也有很多老人担心他会收钱,犹豫不决的,不愿意让照。可时间一长,当看到李明珠把洗好加封的照片免费送到老人手上时,他们都放心了。
有一天,李明珠揣着相机正转悠,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上前把他拦住了,非拉着他去她家里给她孩子照张相。
李明珠坦诚地对老奶奶说:“俺已经给您老人家照过了,小孩子俺不给照。这村里孩子太多了,俺也没有那么多钱给洗出来。”
但老奶奶就是不松手,硬是把李明珠拖进了家里。
刚推开房门,李明珠就楞了,这哪里是家啊?家徒四壁的屋子,只摆了一张桌子,一张床。老人嘴里的孩子原来是她的儿子,一个重度肥胖患者,看上去40多岁。由于严重肥胖,“孩子”只能躺在床上,一点都不能动弹。
老人在一旁嘀咕着说:“老伴死了好多年了,就这么一个儿子,一身病,还不知能活到哪天。这几天,儿子老是喘不开气,估计日子不多了,说不定走在俺前面呢,麻烦你给他照个相,兴许……”
没等老奶奶说完,李明珠什么都明白了。这一次,可能是这“孩子”的“最后一张照”,不仅要满足老人的愿望,更要照好。
于是,他二话没说,赶紧上前,费了好大力气,把老人的儿子扶正,让他半躺在床上,一连照了多张。末了,他还让这娘儿俩合了个影。照完,李明珠一刻也没停,骑着自行车就到镇上洗印去了。
当天晚上,李明珠提着一篮子水果,连同照片一同送到老人家里。老人一把抱住他的手,哭着说,明珠啊,你就是个“活菩萨”啊!李明珠笑笑说,老姐姐,我就是个老军人,老警察,老党员,其他啥也不是。
听我父亲说,我奶奶生前也享受过这种“待遇”,并找出来奶奶的照片给我看。奶奶的照片,虽然照得不是很专业,但神态抓拍得很好,眉目里都透着慈祥。
我问李明珠老人,到底给多少人免费照过相,三百人?五百人?花了三千、五千?老人摇摇头,表示说不出来。也难怪,他又不是做生意的,怎么可能记得那么清呢!
年逾七旬的老“保姆”
李明珠家门口有一块大菜园。郁郁葱葱的田园里,7块洁白的碑耸立着。
其中一块碑,是村民王继中送给李明珠的,上面刻着“洁”和“节”二字。在王继中眼里,李明珠的人品可以用“冰清玉洁、一尘不染”来形容,所以刻一个“洁”字,而“节”则是李明珠有气节,为人正直。
10多年前,村民王继中一家搬到县城,可80多岁的老母亲不管怎么劝,就是不愿意离开农村。虽说老人身板硬朗,但岁数不饶人,平时难免头疼脑热的,这让王继中很担心。
李明珠知道了这事,对王继中说:“你放心吧,你娘交给我照顾。”王继中半信半疑:虽说同住一个村,李明珠喊自己的娘叫嫂子,可毕竟也是二姓旁人,能行吗?
李明珠说到做到,他一有空就去看看老人,顺便帮帮忙。他知道老人爱吃红薯,每逢村子里开集,他就买一大筐放在老人家里。老人做饭不方便,他经常做一些饭菜给送过去。
在老人眼里,李明珠就好比自己的亲兄弟。
这中间有一年,李明珠的老伴因病在南京儿子家休养,李明珠跟去照顾,本来说好老两口在南京过春节的,可当他看着老伴身体好起来了,就开始惦记村上没人照顾的王继中老娘,还有本村以及邻村的几个困难户。他觉得这大过节的,他们一定很想他,所以执意要回村里去。
儿子儿媳拗不过他,只得给他买了车票。
回到了张庄村,李明珠马上带着礼物去看王继中的母亲。一进门,王继中80多岁的老母亲便像见了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激动,一直握着他手不放。看到老人精神状态挺好,李明珠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随后,李明珠又拎着一桶油和一床新棉被来到80多岁的“五保户”张俊超老人家里,一再叮嘱他过年了吃好点、盖暖点,别亏了自己的身体。张俊超老人感动得老泪纵横,说,你过年过节总是想到我,平常买一块豆腐都得分一半给我,我这辈子欠你的情太多了。李明珠说,乡里乡亲的,不说外道话。
李明珠还惦记的一个老人叫武凤德,家住山后村,早年当过兵,打过仗。尽管政府照顾得很好,可李明珠总还隔三差五去看望,有时拎两瓶酒,有时拿两条烟,一照顾就是20多年。
2016年3月,94岁高龄的老兵去世,他的床下还有不少没抽完的烟和没喝完的酒,都是李明珠送的。李明珠说,自己当过兵,对当兵的有天生的亲近感。老兵为国家做过牺牲,自己是党员,不论是道义上还是从情感上,自己知道了,就不能不管。
李明珠不仅力所能及地关照孤寡老人颐养天年,对于年轻人他也是爱护有加。
李明珠常到当地小学校讲传统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李明珠坐中巴车上班。车上坐着一个穿着警服的小伙子,约十六七岁的模样。李明珠盯着他看,越看越觉着哪里不对劲。
“我看你不像是警察!”李明珠突然严厉地对小伙子说。这小伙子本来被李明珠看得心里发毛,再听这一嗓子,当场就吓哭了起来,给李明珠直接跪下了,不住地说“我错了,我错了”。
原来,小伙子还是一名高三学生,因为家里实在太穷,来回上学买车票的钱都拿不出来,不得已,家人才想了这样一个主意,弄了一身假警服,或许中巴车卖票的人能少收点车票钱或者免票。谁知,第一次穿着假警服上车,就被李明珠识破了。
望着吓得直哆嗦的这个学生,李明珠动了恻隐之心。他亮明了自己的身份,先是告诉这学生乱穿警服是违法的,随后又从兜里掏出200多块钱交到对方手上,那差不多是他一个月的工资!临下车时,他把自己的工作单位地址告诉了这学生,说有什么困难找他就行。
后来,那个学生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前些年还一直保持联系,对李明珠把他指引上正道的事念念不忘。
爱舞文弄墨的李明珠确实很“正”。每年过春节,别人家里的家门口都会贴上大大的“福”字,可李明珠的大门两边贴的却是自己写的“正”字。李明珠说,做人就要堂堂正正、光明正大、正心正念正能量。
悬挂在墙上的自行车
大年初二,我到李明珠二老爷家给他拜年,顺便再采采他。他站在大门口,上身还是那件破旧的黄军装,领子上的布都张开了口子。我开玩笑地说:“二老爷,您这一身,也不怕丢您家子女的脸?”
他笑了,说:“俺现在就是个农民,一不偷二不抢,不就衣服破一点吗?有什么丢脸的?”说着,他转身从屋里拿出了一打袜子,我仔细一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真的不敢相信,每双袜子的脚后跟都是他用针线缝得密密麻麻的。
李明珠掂着袜子对我说,过去穷的时候常讲“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日子好了,可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
对自己小气,对别人却很大方。哪家老人油没了,他就买一桶送过去;哪家老人衣服破了,他送两件衣服;谁家孩子上学为难了,他就上门看看,送上几百块,解燃眉之急。
李明珠对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女儿没什么要求,唯一的要求是多攒些旧衣服寄回来或者带回来。他说,你们城里人衣服换得太快,好多新衣服穿几天就不穿了,扔了可惜,放了占地方,不如收集起来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们。
儿子、女儿哭笑不得,但知道父亲做的是好事,也就尽可能地帮,有时还向单位同事收集旧衣服。同事们都知道他们有个“活雷锋”老爸,都很支持。
同一个生产队的邻居张新军原来是一位部队干部,后来转业到邳州市的一个镇派出所担任民警。这是个命运多舛的人,四五岁时,父亲生病去世,母亲改嫁他乡,留下他和弟弟相依为命。
张新军在县城上高中时,当时还在交警岗位上的李明珠每次到县城看望闺女,都要一同看望张新军,给闺女准备什么,就给张新军准备什么,有时塞些钱,有时带着他到学校门口的饭馆吃顿饱饭。
后来,张新军考上大学,毕业后入伍当了军官。张新军自己都说,“如果没有二老爷的一直资助,我是不会有今天的。”
时间一长,李明珠热心助人的事迹被广为人知。邳州市委、市政府都知道这位热心肠老军人。前年,他以高票当选为“最美邳州人”后,当时的市委书记王强亲自颁奖,还专门带队到李明珠家,送上奖品——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对于这辆自行车,李明珠格外看重。他在自家屋里墙壁上打了两个坚固的钉子,把自行车挂在墙壁上。为防止灰尘,他找了一块红布把自行车盖起来。
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骑,要挂到墙上?他说,这是党和政府对他的褒奖,骑坏了,当废铁卖了,就再也看不到了,他要挂在墙上天天看着,鼓励鞭策自己不忘初心。
老人说得认认真真,有板有眼,真是太可爱了!
李明珠认为这是奖品更是鞭策和激励
李明珠对自己的车爱惜有加,可谁也没想到他会送别人一辆车,而且是电动三轮车。
村民张希群是一位70多岁的残疾老人,靠修鞋为生,因为身体残疾,平常走动只能蹲在地上趴着走,十分可怜。李明珠看了心里很难受,考虑到残疾人的安全和实用,他一咬牙花了大半个月退休工资2000多元,专门为张希群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当李明珠把崭新的电动车骑到老人家门时,74岁的张希群眼眶里充满着泪水,大声对他喊着:“二福(方言,为“叔”意),你跟我非亲非故,让我这辈子怎么报答你啊?”
李明珠摆摆手,连忙说,“你不用报答我,你可白(方言,为“别”意)哭了,赶紧把眼泪擦了,笑一笑,就是对俺最好的回报了。”说着,李明珠蹲下身,吃力地把老人扶上车,手把手教他使用。坐在电动三轮车上,张希群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忍不住连连感叹:“俺这辈子值了!值了!”
李明珠助人为乐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几乎每个村民一口气都能讲上一箩筐,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邳州市铁富镇领导对我说,作为省级特色小镇,我们这里的经济发展很快,民风也很朴实,老百姓懂得感恩知足。特别是像李明珠这样的老党员、老军人,尽己之力回报社会、帮助他人,立起了党员干部的好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莫大信任,既是我们的榜样,更是我们的一张“精神形象名片”。
的确,李明珠兄弟六个,个个都爱做好事,都受到邻里的称道。在自家门前的菜园里,李明珠指着兄弟六人立的“明志碑”告诉我:“你看,从大处说,‘民有心,国有力’,从小处讲要怎么做呢,就是要‘见路不平,拿锨就垫’。哈哈!”
听到老人爽朗的笑声,我真的被他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天天讲“知行合一”的道理,老人却用行动做了最好的诠释!
我听说,李明珠退休时曾跟老伴保证要存10万块积蓄养老,可这些年下来不仅一分钱没存,还差不多花去了20多万用在做好事上,连子女都得“贴补”他。
我问李明珠老人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乐呵呵地说,人活在世上,就是不停地找福、随乐,我认为自己学雷锋做好事,就是我找到的福,随到的乐。
看来,助人为乐的“乐”在哪里,这个老人已经切身地体会到了。
在过年喜庆的鞭炮声里,李明珠给我背起了“老三篇”中的一段话:“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嘿!我的身为老党员、老军人、老警察的二老爷,还真是有一点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