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啊,我是玛格丽~
01
随着自媒体写作的人越来越多,这条道被你追我赶的人群走出了康庄大道的感觉,因此也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觉:
文笔不好,关我做自媒体什么事啊?
言下之意,自媒体写作,不需要文笔,只要想做,就能做。
这话对还是不对?
可以说一半是对的,做自媒体,文笔只是其中一样技能,还要掌握平台规则、账号搭建、运营、选题、排版、流量等等。
但是回到自媒体写作本身,内容依然是立身之本,而文笔,是内容创作的最重要的条件。
文笔,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
很多时候,我们常说的文笔,是狭义的,等同于优美的句式、华丽的词汇、修辞、唯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等。
这需要写作者有良好的文学、艺术修养,强大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对生活、人性的敏锐观察力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运用。
这种文笔功夫,自古以来非文人墨客不可达到。
往往谈到这样的文笔,总会让人想到文学大家和他们的作品,
例如婉约清新的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气势磅礴的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言辞犀利的鲁迅“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幽默诙谐的钱钟书,“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等等......
但是,广义的文笔,则除了语言的运用、修辞手法,还包括谋篇布局,逻辑结构。美学大师朱光潜就说过:
一件作品如果有毛病-无论是在命意布局或是在造句用字-仔细穷究竟,病原都在思想。思想不清楚的人做出来的文章也绝不会清楚。
这里说的思想,指的就是后者。没有清晰的逻辑思考,再好的表达技巧都没有办法弥补硬伤。
文笔好的人,未必需要长篇大论才能把复杂问题讲清楚,说明白。
实际上,一个侃侃而谈的人,有可能是说话没有重点,思路混乱的;一个言简意赅的人,有可能是一语中的,思维清晰的。
02
吴军老师在《吴军阅读和写作讲义》一书中就讲过一个极佳的论文写作典范,那是一篇诺贝尔奖的获奖论文,内容是关于DNA双螺旋结构。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本科论文的字数要求一般在6000-15000之间,甚至更长,那诺贝尔奖的论文,怎么着也要20000字以上吧,不然怎么能够把一个复杂严谨的科学研究讲清楚。
然而这篇获奖论文居然没有达到一页半A4纸的篇幅!
两位大师级的作者先是巧妙地在文章开头设计了悬念,随即放出几个烟雾弹,让读者充满疑惑,又被撩拨起好奇心。
接着作者层层剥茧,带领读者走进迷雾探索真相,最终再由作者揭晓答案。
一篇精彩绝伦的论文就此诞生。
一个好的科学工作者必须是一个好的写作者,这样的写作,当然不是光靠匠心独具的布局和丰富华丽的词汇可以达到目的的。
然而,也并不是人人都能写出这样出色的作品。
吴军老师说,他在美国读博的时候,他的论文经常被导师反复打回来让他修改。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只是发生在吴军老师身上,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中国同学也扎堆诉苦说,写论文好难啊,被导师折磨惨了。
这种现象并非是歧视,而是跟中国留学生不擅长论文写作相关。
为什么中国留学生会集体不擅长论文写作呢?
北京大学张静教授对此曾经有分析:
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主要是一种文学欣赏和评析的模式,但是缺乏证明性写作的训练……大学的专业性写作重点不在个性、情节和人物特征的表达......必须基于证据:使用专业语言、概念、逻辑和方法,对一个知识(观点)进行证明。这样才能成为有价值、可运用的知识。
简单地说,论文写作不是文学写作,要有观点,有论证,有结论。
说回到自媒体,普通人写作,本身就不是靠狭义的文笔去吃这口饭,毕竟我们的文字功底、文学素养就连跟持续写作的自媒体大号比起来还差之千里,就更不妄想专业人士、写作大家比肩。
但是如果连逻辑都混乱不堪,观点不清,论证无力,这样的文章还能给读者带来什么价值呢?
把观点写清楚,把理由讲明白,这是一个自媒体作者应该有的自我修养。
03
因此,如果一个自媒体写作者新手想开始“提升文笔”,我的建议是,不要沉迷于如何用更多典故、更华丽的词汇、更优美的修辞手法,而是要考虑
如何搭建合理的写作框架
如何提炼清晰的观点
如何进行合理的论证
如何归纳有力的结论
如何给读者带来更有用的借鉴思考
而这些需要考虑的点,恰好跟米卡写作模型是完全吻合的。
米卡写作模型是基于黄金思维圈构建起来的写作方法论,能够让自媒体写作者快速的掌握自媒体写作的底层逻辑和策略,从而快速地提高文笔。
米卡写作的创始人小米也正是利用这套方法论和这个模型,从自媒体新人快速成长为自媒体写作教练,她的卡片写作课和拆解仿写课帮助很多自媒体写作者掌握了写作术,理解了写作的道。
尤其是拆解仿写课,受到了很多学员的喜爱,毕竟即便是写作大师,也是从拆解和模仿其他大师的作品开始迈上写作的道路的。
拆解+仿写,是快速提升写作能力之两大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