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到“万”并不只是数量问题

古时汝州(今河南汝州)有-位农家老者,家里还算有点钱。但因为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没有什么文化,老者一直觉得很遗憾。一年,老者请了先生来给自己的儿子教课。先生从握笔识字开始教,让老者的儿子写了一画,然后告诉他说,这是“一”字,再让老者的儿子写两画,说是“二”,写三画说是“三”。顺利学完这三个字,老者的儿子就非常高兴,急匆匆找到父亲说:“儿子已经学会写字了,就不用再请先生了,既得管吃管住还得费钱。”老者听了非常高兴,就准备了丰厚的财物作谢礼,送先生离开了。不久老者要请一个姓万的亲戚来家中作客,就让儿子写- -封请帖。儿子一大早开始写,到了晚上还没有写好。老者非常奇怪,就到儿子的屋里了解情况。儿子见自己的父亲来了就非常气愤地说:“天下的姓那么多,为什么这个人偏偏要姓'万'呢?我从早上开始写,到现在才写了五百画。'



这个“汝人识字”的故事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吧?故事中老者的儿子跟着先生学了三个字,就自以为理解了写字的道理,结果却连一一个简单的“万”字都完不成。


故事是明时的刘元卿为了讽刺那些学东西一知半解却自以为了不起的人而创作的,中间自然有些夸张的成分。比如说,老者的)儿子即便不识字,也应该知道不是所有的字都是数字,即便明白了数字的写法就是数着笔画画横线这样的“道理”,但非数字的汉字怎么写先生还未教,就急着把先生送走,这样的行为怎么说都显得有一些荒诞。


“汝人识字”的故事虽然夸张了些,文中所讲的道理却没有错,读书识字若不能做到虚心、用心,对所学的内容稍有了解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一直处于这种一-知半解的状态,最终可能就是一事无成,甚至连最基本的道理都违背了。宋国有个外出学习的人,学了三年回到家,直接用名字叫母亲。他的母亲说:“你学了三年,回来后就用名字叫我,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儿子说:“我所认为贤能的人,没有超过尧、舜的,尧、舜是他们的名字;我所认为大的东西,没有超过天、地的,天、地是它们的名字。现在母亲不比尧、舜贤能,不比天地广大,所以我就直呼母亲的名字了。”他的母亲说:“你学到的知识是全都要践行吗?是的话,希望你能够改掉直呼母亲名字的习惯;你学到的知识是有不打算践行的吗?是的话,就希望你暂且不要直呼母亲的名字。”


尊重贤者、敬畏天地的道理是不错。但这个人不先考察世人为什么直呼尧舜,直称天地,不搞明白背后的道理,却仗着自己学的- -点知识,就直呼母亲的名字,甚至用尧舜、天地之名为自己的行为做辩护。这样的人连尊重父母、孝敬父母的道理都忘了,又怎么可能真的理解尊重贤者、敬畏天地的道理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